<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4-01 15:02 原文鏈接: 微生物驅動的土壤有機碳分解研究新進展

      微生物是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的驅動者,微生物個體的活性將直接影響土壤碳的周轉速率。研究發現,全球變暖會促進土壤有機碳的釋放,可能的原因是升溫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加速了有機碳的分解。但是,由于土壤微生物具有個體小、數量多和功能復雜等特征,如何量化升溫后土壤微生物個體水平上的功能變化,建立微生物的功能與土壤碳循環過程間的關系一直是學者面臨的難題。

      穩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SIP)將穩定性同位素示蹤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相結合,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分析微米尺度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以此獲取參與土壤物質轉化的功能微生物信息。2000年,英國科學家J. Colin Murrell實驗室首次完成了13C-SIP實驗(Murrell et al. 2000, Nature),開拓了穩定性同位素示蹤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領域。但這種SIP技術只能定性指示哪些微生物參與某個特定的物質循環過程,不能量化這些微生物對物質循環的貢獻。定量穩定性同位素探針技術(qSIP)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普通SIP方法的基礎上,qSIP結合實時定量PCR和高通量測序技術,利用模型可以計算每個微生物同化同位素的量,進而量化微生物參與的特定生態學過程(Hungate et al. 2015, AEM)。

      全球變暖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理活性的變化與土壤有機碳分解間的關系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基于此,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超與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北亞利桑那大學等的學者開展合作,從熱帶、溫帶、寒帶和北極采集土壤進行增溫模擬實驗,利用qSIP技術量化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長速率及其溫度敏感性,同步測量土壤有機碳的礦化速率和溫度敏感性。研究發現:增溫加速了土壤有機碳的礦化速率,但降低了有機碳礦化速率的溫度敏感性。同樣,增溫促進了微生物的生長速率、降低了微生物生長速率的溫度敏感性(圖1);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微生物生長速率的溫度敏感性與土壤有機碳礦化的溫度敏感性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性(圖2),說明土壤微生物活性對溫度的響應是調控土壤碳釋放的關鍵因子;此外,研究計算了每個微生物物種水平上的生長速率及其溫度敏感性,發現微生物生長速率的溫度敏感性具有顯著的生物進化特征,即同一門或綱分類下微生物的溫度敏感性數值相近(圖3)。研究表明,每個微生物的生理特征直接調控整個群落的功能性狀,進而影響土壤的物質循環過程。該研究首次量化了增溫對土壤微生物生長速率的影響,為構建具有微生物屬性的全球變化模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和技術支持。

      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microbial biodiversity, growth, and carbon mineralization為題,發表在The ISME Journal上。沈陽生態所王超為論文第一作者,論文通訊作者為副教授Ember Morrissey。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計劃“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等的支持。

    圖1.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生長速率以及各自的溫度敏感性

    相關文章

    熱耦合電動力可強化低滲透土壤中物質傳輸

    土壤中低滲透孔道中物質傳輸受限,成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瓶頸。電動傳輸可提高低滲透土壤污染物和降解菌的可達性,熱效應提高污染物降解菌的遷移活性,兩者結合預期可實現土壤物質的精準靶向傳輸,但其傳輸和耦合熱......

    全球最大數字微生物數據庫建成

    來自愛爾蘭、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攜手,成功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微生物庫——“阿波羅”(APOLLO)。“阿波羅”囊括了247092個計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體微生物組計算模型,有望增進科學......

    穩定的土壤生物網絡讓土壤功能更高

    農業干擾作為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全球擾動和全球變化驅動因子之一,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過程產生深遠影響。農田是糧食的主要來源,世界上巨大的人口壓力使人類不得不通過頻繁耕作、施肥和使用農藥等集約化做法來增加......

    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新方法提出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提出全球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現有全球土壤水分站點在衛星數據產品驗證中的可用性,......

    長春光機所攜手長光辰英,實現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重大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備團隊與長光辰英工程化團隊負責研制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子課題——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完成結題驗收工作。深海蘊含著豐富、鮮為人知的......

    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研究新成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聯合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團隊圍繞非糧基平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制造,以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酶約束的高精度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提出了“主流代謝途徑弱化中間底盤......

    我國成為首個建成全域高精度數字土壤大疆域國家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在北京舉行的“賡續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上正式發布。這使得我國成為全球大疆域國家中,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國家。活動......

    親密社交將共享更多微生物

    分享美食、親吻臉頰,這些社交行為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將他們的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一項11月20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屬于同一個家庭,但人們互動越多,其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就越相似。該研究還發現......

    超1650萬元!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多批次中標揭曉

    近期,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建設項目多批次中標結果公布,共4批次,總中標金額超1650萬元,中標產品包括微生物質譜鑒定系統、DNA測序儀、液滴微流控細胞分選儀、高靈敏微生物分選儀等儀器設備。項目名稱......

    應對酸性土壤養分脅迫?大豆“顧此失彼”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