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北京大學、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對光線調控植物激素介導的植物生長機制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相關論文“A Molecular Framework of Light-Controlled Phytohormone Action in Arabidopsis”發布在Cell旗下子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上。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鄧興旺教授和郭衛紅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前者主要是以水稻、擬南芥、玉米等為研究對象,主要從事植物光信號轉導,雜交優勢的分子機制,非編碼RNA,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后者的主要課題是研究植物激素乙稀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以及在植物發育、衰老和脅迫反應中乙稀與其他激素和信號途徑的相互作用。
環境的變化對于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具有強有力的影響。如乙稀(ethylene)等植物激素小分子對植物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廣泛過程起調控作用。植物整合外部信號與內部調控信號的能力對于其生存至關重要。過去的研究證實乙稀可在黑暗中抑制下胚軸延伸,在光線下則促進下胚軸延伸。然而目前對于乙稀如何以如此相反地方式參與調控下胚軸延伸的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光調控甚至是逆轉乙稀功能的機制還有待確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螺旋-環-螺旋轉錄因子轉錄因子——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PIF3)可直接被ETHYLENE-INSENSITIVE 3 (EIN3) 激活,是光線下乙稀誘導的下胚軸延伸必不可少的條件。乙稀可通過EIN3同時激活兩條相反的信號通路:PIF3依賴的促生長信號和乙烯響應因子 1(ERF1)介導的生長抑制信號。在光線下,由于光線依賴的去穩定作用使得促生長的PIFs達到極限,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乙稀刺激了生長。與之相反,ERF1在黑暗中失去穩定,由此也達到極限,從而解釋了黑暗中乙稀抑制植物生長的原因。
新研究發現提供了關于光線調控內部激素介導植物生長機械機制的新認識。
近日,一位名叫鄭雅婷的女生在多個社交平臺發文稱,她的碩士生導師、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楊某某將本來屬于她的論文第一作者署名占為己有。那是一篇發表于2020年6月的《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雜志》(Mo......
在自然界中,植物葉片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多種多樣,是構成繽紛多彩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植物分類的可靠特征。葉片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的大小和形態與農作物的最終產量密切相......
3月2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孫林峰團隊聯合比利時根特大學EugeniaRussinova團隊,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andfunctionofthe......
在日常生活中,隧道可以幫助人們翻山越嶺。在植物細胞內,當內部物質穿過細胞膜時,往往也會通過類似的“隧道”。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孫林峰團隊在第六大植物激素——油菜素內酯的運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
油菜素內酯被學界列為第六大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長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細胞內部進行生物合成的油菜素內酯,需要被搬運到細胞外才能發揮作用。但是,自其被發現的80多年來,誰負責搬運、其運輸過程是怎樣的,一......
原子力顯微鏡作為一種三維形貌觀察工具,不僅具備超高分辨率,而且支持在液體環境下工作,是一種理想的生命科學/醫學觀測設備。除了形貌觀察外,原子力顯微鏡還可以對多種表面屬性進行定量觀測。例如,......
北京大學湯富酬及周鑫共同通訊在CancerDiscovery(IF28)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chromatinaccessibilityanalysisrevealstheepigen......
近日,英國科研與創新署(UKRI)宣布,醫學研究理事會(MRC)、劍橋大學米爾納治療研究所(MTI)等聯合成立功能基因組學實驗室,作為英國卓越研究中心和國家資源中心,匯集英國生命健康領域學術界、產業界......
肺癌是全球癌癥致死的首位原因,而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總數的15%,是所有肺癌亞型中惡性程度最高、預后最差的亞型,5年生存率僅為5%。與非小細胞肺癌形成鮮明對比,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手段單一,患者總生存率低。......
肺癌是全球癌癥致死的首位原因,而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總數的15%,是所有肺癌亞型中惡性程度最高、預后最差的亞型,5年生存率僅為5%。與非小細胞肺癌形成鮮明對比,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手段單一,患者總生存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