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已表明,電磁刺激可改變大腦組織結構,這種改變會使得你的大腦更加出色地運轉。
據國外媒體報道,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和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對老鼠施加連續微弱的電磁脈沖(稱為“重復經顱磁刺激”,簡稱rTMS)可將大腦中異常地神經連接轉移到更為正常的區域,這項研究結果已在神經科學雜志上發表。該發現對于治療許多與腦組織異常有關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抑郁癥、癲癇癥和耳鳴。
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電磁刺激對大腦產生的影響,西澳大學動物生物學院的詹尼弗·羅杰(Jennifer Rodger)和她的同事們對出生時大腦組織異常的老鼠采用了低強度測試(稱為低強度重復經顱磁刺激,簡稱LI-rTMS)。此項研究的核心成員、博士研究生Kalina Makowiecki說道,經過研究顯示即便是在低強度條件下,電磁脈沖刺激仍可減少大腦中的異常神經連接,將之轉移到大腦中的正確區域。
這種大腦重組與大腦中特定化學物質的變化息息相關,大腦重組發生于幾個不同的大腦區域,幾乎覆蓋整個神經網絡。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結構性重組并沒有出現在異常老鼠的非異常大腦區域中,這表明該療法可能在對人類治療過程中僅產生極小的副作用。
Makowiecki說:“該研究發現大大地提高了我們對大腦中特定細胞及特定分子的認識,這將有助于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治療人類疾病,提升大腦功能水平。”
一項3月12日發表于《科學進展》的研究顯示,科學家發現了64個影響人類大腦衰老速度的基因,還確定了抗衰老藥物和實驗性化合物,這些藥物和化合物可以針對這些基因逆轉衰老。這是迄今為止針對大腦衰老的遺傳因素......
人們常常開玩笑說,自己有兩個胃,一個用來吃飯,另一個則是“甜品胃”。如今,這種現象有了科學解釋。發表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大腦中存在一種控制糖分攝入的特殊機制,為人們理解“為什么吃飽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員李雪冰、博士生崔曉冰及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盡管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患者都能利用“認知重評”調節情緒,但兩者的大腦活動模式卻大相徑庭——焦慮障礙患者的情緒調節能力與健康人相......
為什么人們吃飯時會突然覺得飽了?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到了答案:一種特殊的神經元擔任“飽腹指揮官”,負責發出“停止進食”的指令。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新發現的神經元......
女性天生擁有兩條X染色體,一條遺傳自母親,一條遺傳自父親。不過,為了確保基因表達的平衡,女性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會隨機遺傳其中一條X染色體,另一條則會關閉或失活。圖片來源:美國趣味科學網照理來說,X染色體......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分析了70歲老人的大腦圖像,并估計了他們大腦的生物年齡。研究發現,炎癥和高血糖水平等對血管健康有害的因素,與看起來更老的大腦有關,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看起來更......
2024年12月28日,記者從深圳大學獲悉,該校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套“動態真三軸電磁霍普金森桿試驗測試系統”。當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院長謝和平牽頭的......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創新的“分子GPS”技術,能夠引導免疫細胞特異性地定位到大腦,并在不損傷周圍健康組織的情況下有效殺死腫瘤。這項突破性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志上。這項基于活細胞......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院、腦功能與腦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劉星、馬蘭合作,發現小鼠腦內基底外側杏仁核(BLA)神經元,通過連接左右兩側腦半球的前連合(AC)投射到對側腦半球的伏隔核(NAc),......
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牽頭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人類大腦發育過程中基因調控的演變方式,并展示了染色質的3D結構在其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研究人員繪制了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中DNA修飾的首張圖譜,這兩個大腦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