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曝光的瘦肉精羊肉,這兩天刷爆了朋友圈。除此之外,315晚會針對互聯網中的虛假廣告問題,尤其是各類瀏覽器上關于“降血糖””根治糖尿病“”快速減肥不反彈“等關鍵詞,誘惑了不少人群。今天我們來說說”甜蜜的負擔“-糖尿病及常見的食品陷阱。
圖片來源:公開資料統計
糖尿病是與日常飲食關系最為密切的慢性病之一,每頓飯甚至每一次進食都與血糖值息息相關。在治療上也需要綜合管理。糖尿病前期和發病初期的糖尿病患者,通過飲食調理和適當的運動,可以控制好血糖。控制好糖尿病最終是要控制好血糖,而單純依賴藥物控制血糖是片面的做法,藥物治療只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我們知道影響血糖變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飲食,確診糖尿病或者糖耐量異常的,人群,意味著注定要和一些高糖食物“告別"。盡管我國相應的食品標準中未對高糖食物下過定義或制定標準,但是我們所說的高糖食物也并不是指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大部分還是指甜味重的食物,如各種含糖飲料、糕點、甜味的零食等。
我們提倡主食選擇升糖指數中低類的糧食,常見的如燕麥米、小米、黑米、玉米面等粗糧制成的主食,及各種豆類。不是要求糖友們完全杜絕大米和白面的攝入,在配比上做到兩份大米或白面配上一份粗糧即可,這種復合配方的主食的穩糖效果有時候比純粗糧更好。
對蔬菜和肉類的要求就相對簡單得多,種類多樣化,少油少鹽烹飪最佳。在保證血糖平穩且又不用藥的前提下,我們建議少食多餐,不需過多,一天分4~5餐即可。早餐可以像正常人群一樣,保證有牛奶和雞蛋,主食選擇全麥面包或者粗糧主食,吃八分飽。早餐時間盡量選擇7~8點之間,最好不要晚過8點半,上午10點左右可以適量吃些甜味淡水分大的水果,如半個蘋果或半個橙子、兩瓣柚子等;午餐在11~12點之間吃,它的量縮小至平時飯量的7成左右,放慢進食速度,盡量在15~20分鐘內完成。在下午4~5點之間再加一次餐,可吃一些干果、無糖酸奶和蘇打餅干。晚飯選擇在晚上7點前吃完,依然要遵守主食多粗少精,蔬菜和肉類少,油少鹽原則,進食量做到七分飽。如睡前有饑餓感,可喝一袋牛奶。分餐后全天總的進食量不能高過之前一日三餐的量。在運動上不建議糖友們選擇劇烈運動,畢竟劇烈運動需要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和特定的人群,以自身體質為基礎,我們一般選擇大眾化的,自己能長期堅持下來的運動即可,比如快走、散步、騎自行車或者游泳等。三餐后的運動我們主推散步,既能幫助控制血糖,又不會造成脂肪堆積,其他時間的運動根據個人喜好,不管是什么運動,只要是“邁開腿”就會對我們的病情有利。
此外,在生活作息上,我們也要保證規律。早睡早起,不熬夜不睡懶覺。糖尿病屬于內分泌性疾病,也是代謝類的疾病。熬夜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而內分泌的紊亂直接會影響代謝問題,代謝受到影響,表現出來的問題就血糖的波動且不易控制,長此以往患上其他代謝性的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壓的幾率也會增高。很多患者總是存在僥幸心理,或是不能接受自己是糖尿病的事實,在發病初期或者未到確診糖尿病的黃金時期不重視,不干預,錯過了避免服藥和病情可逆的機會,慢慢發展到需要終身服藥的時期,才感到后悔和惋惜。因此,也呼吁這類人群主動接受健康教育,多學習相關知識。
無糖食品真的無糖?
米糊豆漿等沖泡類食品,大多在名稱上標注為“無添加蔗糖豆漿粉”,但配料表中依舊可以找到“麥芽糖漿”“果葡糖漿”等敏感字眼,此類添加糖同樣會快速升高血糖,引起血糖波動。它影響的主要是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人群因需要控制血糖,故要嚴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量。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不帶糖的物質存在于大多數的沖泡類食品中,升糖指數很高,可以與各類糖相媲美,它就是“麥芽糊精”。凡是配料表中出現“糊精”字眼的物質,就可以認定此類食品為高升糖指數食品,不適宜糖尿病人群食用,即便強調此類產品為無糖食品,不額外添加糖。因此,需要嚴格控制血糖的消費者一定要注意此類食品的組成成分,不要走進“無糖”的誤區。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某種聲稱養胃的猴菇米稀,食品配料表里并無猴菇,猴菇只是品牌而不是配料。在此之前,看過高頻率播放的廣告之后,很多人可能會有購買的欲望,而且也很好奇,想要看看配方里猴菇的添加量大致為多少。猴菇確實可以藥食兩用,且具有養胃的功效,因此很多人認為添加了猴菇的米稀正是它的賣點所在。但在超市貨架上看到此類商品時,包裝上顯眼的“猴菇”兩個字卻只是品牌,而在配料表中并未找到猴菇,廣告里大肆宣傳的養胃功效也是仰仗配料里那些具有保健功能的食材。試想一杯凈含量為40g的產品,刨去一包煉乳的重量,固體的主要成分是粳米,就是我們俗稱的大米,其次是燕麥和白砂糖,剩下那些具有保健功能的成分能占多少重量,能產生多少功效?與其說喝到身體內的是一杯營養豐富具有保健功效的米糊,不如說喝進去的就是一杯加了糖的白米粥。所以,標注顯著的“無蔗糖”食品是不是真正的無糖食品,建議消費者購買之前一定要關注配料表的成分,看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添加糖和糊精類物質。關于具有保健功能的米稀,因本身屬于食品范疇,即使具有保健功能,效果也有限。消費者不應全信廣告宣傳的效果,應仔細閱讀配料表,衡量一下性價比,有食用價值才是最根本的購買目的。
含糖量“爆表”的健康食品-酸奶
酸奶是以牛奶為原料,經過巴氏殺菌后添加有益菌(發酵劑),經發酵后冷卻灌裝的一種牛奶制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日奶類或奶制品的攝入量約為300g,有乳糖不耐癥的人群可用相同質量的酸奶來代替,且酸奶為乳酸菌發酵食品,更有利于吸收和促進腸道蠕動,因而酸奶比牛奶的益處更多一些,由此可見酸奶在日常飲食中的地位。但是,酸奶和牛奶相近的營養成分是蛋白質和礦質元素(鈣)。除此之外,牛奶中只含有少量的乳糖(調味型牛奶除外),酸奶則不然,現代加工工藝和配方為滿足消費者的口感,且為了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都會額外添加一些物質,比如,糖、增稠劑和香精。增稠劑的適當使用在酸奶的成型以及運輸和儲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香精的使用量也有相應的標準,正規企業會嚴格按照標準來執行;唯獨糖的添加量沒有硬性要求(部分甜味劑除外)。市面上大多數酸奶的口感都偏甜,其中糖的添加量不容小覷。首先,乳酸菌發酵過程中是產酸的,也就是說此時酸奶是很酸的,為中和掉這些酸味需要添加一部分糖,中和掉酸味后的酸奶,還需要再次加大量的糖才能調制出現在的口感,這樣,無形中我們的身體就攝入了過量的糖,而這一點被很多人忽視了。除此之外,為了增加口感,一些酸奶里還添加了果粒、果醬或者果汁等一些調味物質,這些物質大都屬于糖漬的,同樣會增加酸奶中總的含糖量,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喝果粒酸奶會比普通的原味酸奶口感更甜的原因。由此可見,酸奶中添加的大量糖給我們身體帶來的負擔要遠高于酸奶本身的益處。由酸奶衍生出的另一類產品———活性乳酸菌飲料,特別強調的活性乳酸菌,也就是活的乳酸菌。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道內環境必須是活性菌,非活性菌則會失去其作用。我們知道,這類飲料包括上面提到的酸奶在內必須要在冷藏條件下才能保證菌種的活性,高于這個溫度范圍,“活菌”就會變成“死菌”,從而失去其最重要的營養價值。乳酸菌飲品屬于飲料,配方中除了含有含量很低的奶粉和一定數量的活性菌,其主要成分就是水和糖。比如,我在超市見到過一位銷售乳酸菌飲品的促銷員,她的宣傳口號是“xxx牌乳酸菌飲品,脫脂奶粉配方,飯后來一瓶,幫助消化不長胖,減肥人士的首選健康飲品”。消費者一聽,脫脂奶粉好啊,里面沒有脂肪,又有活性乳酸菌,幫助消化的,宣傳的沒錯,買!但其實更多情況下你買回去的就是一瓶含糖量很高的糖水。我們從超市冷藏柜里取出放入購物車,到結賬之后回到家里,這段時間的儲藏溫度大多數消費者無法按要求保證,因此,喝到體內的只剩下殘留無幾的“活菌”和高濃度的糖水。但是,食入大量的糖除了會轉化成脂肪外,還會增加胰臟的負擔,因此宣傳的“幫助消化不長胖”純屬無稽之談。
不管牛奶還是酸奶,食用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身體每日對蛋白質和鈣質的需要,過度修飾口感的牛奶和酸奶帶給身體的負擔要超過其本身的益處。所以建議無乳糖不耐癥的人群,應盡量選擇牛奶,和無糖酸奶。這樣可以避免過多糖類攝入。
“控糖”的同時也要“控油”,認清全麥食品的裝飾
全麥食品,是指以全小麥為主的加工食品,例如全麥饅頭、全麥面包、全麥餅干等。全麥粉,顧名思義,指全粒小麥磨成的面粉,含有一定比例的麩皮。而小麥粉屬于精加工產品,與全麥粉最大的不同是不含有麩皮。全麥粉營養價值遠高于小麥粉,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含量高,可輔助降血糖和膽固醇,為糖尿病患者和高血脂患者的理想食品。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所謂全麥食品,幾乎都不是真正的全麥,而是將小麥粉和少量的麩皮人工合成在一起當作全麥粉,或者在小麥粉中添加了比例很低的全麥粉,而真正的全麥粉加工成的食物顏色深,為褐色。以此種方式組合的所謂全麥粉,無論在顏色上還是功效上都與真正的全麥粉相差很多。而且因全小麥粉膳食纖維含量高,所以口感粗糙,想要獲得較好的口感,配方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油脂,但是過多的油脂會產生多余的熱量,無論是對糖尿病患者還是高血脂患者,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消費者在對全麥食品有需求時,建議多關注食品配料表中的成分,若排名第一的成分不是全麥粉,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麥食品,即使選到了符合要求的全麥食品,也要關注油脂的添加量,若油脂的排名出現在配料表的第二位,則表示添加量很高。添加過多的油脂會導致額外攝入過多的熱量,因而也就失去了全麥食品本身帶來的營養價值。
長夜漫漫,你在熬夜的時候是否經常餓意襲來,這時候點一頓夜宵美美的吃一頓,簡直是人間一大爽事啊。但是,你當下是快樂了,殊不知,你的健康危害卻正在增加了。本來熬夜對身體已經是一大kill了,你在熬夜的同時......
香港大學(港大)20日公布,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治療2型糖尿病的藥物甲福明(二甲雙胍)有助抗老化。港大醫學院表示,甲福明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甲福明除了可穩定......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糖尿病級別的葡萄糖濃度,會在1小時內強烈破壞p53的穩定性眾所周知,糖尿病是癌癥的風險因素。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都會增加許多類型癌癥的風險。然而,糖尿病促進癌癥發......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影響全球超過5.4億人。隨著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之后影響人類健康的第三大因素。在中國,成年人有超過1.14億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
早在20世紀20年代,研究人員就發現癌癥患者的尿液有甜味。起初,醫生們很困惑,但他們很快意識到這是血糖水平升高的結果。“這是我們了解癌癥患者的第一件事,”副教授LykkeSylow說。尿液散發出的甜味......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一項研究預測,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與2021年相比將翻一番,達到約13億人,各國患者都會有所增加。研究報告本周發表于英國《柳葉刀》雜志。據路透社22日報道,美國華盛頓大學健......
目前全球約有5.3億人患有糖尿病;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超過一倍,達到約13億人,發病率接近10%,遠超目前6%的發病率。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幾乎所有國家衛生健康體系的的巨大負擔......
6月6日是第28個全國“愛眼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關注普遍的眼健康”,重點關注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兩個重點人群,聚焦近視等屈光不正、白內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點眼病。“得了糖網怎么辦?“,”眼......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精準測量,有效控制,健康長壽”,旨在引起人們對防治高血壓的重視。高血壓是一種基礎原發性慢性病癥,也是糖尿病常見且重要的合并癥之一。高血壓不僅會增加糖尿......
腎臟疾病是糖尿病的一種常見的、不可逆轉的并發癥。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算法,利用遺傳標記提前數年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會發展成腎臟疾病,這可能為早期診斷和治療這種可預防的疾病提供一種方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