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精準測量,有效控制,健康長壽”,旨在引起人們對防治高血壓的重視。
高血壓是一種基礎原發性慢性病癥,也是糖尿病常見且重要的合并癥之一。高血壓不僅會增加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還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及早識別和治療高血壓,不僅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還可以降低死亡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聊高血壓與糖尿病之間的關系。
糖尿病和高血壓是臨床最常見的兩種慢性病,這兩種疾病往往會共同存在。研究數據顯示,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壓的發病率在45.3%到60.2%,也就是說,兩個糖尿病患者中就可能有一個有高血壓。記者在公利醫院內分泌科住院病區看到,因為患者年齡普遍偏大,那里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占比約70%。
“158mmHg、99mmHg ,血壓稍微高了點,看到有人來采訪有點激動了......”王老伯是位多年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他告訴記者,任何情緒波動都容易引起血壓升高,所以,血壓高患者應該盡量保持平靜。
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緊密相連,而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正是心血管死亡。臨床研究表示,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壓的人群中,糖尿病慢性病并發癥發生率要明顯高于沒有高血壓的患者。并且,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對于血壓的控制難度明顯高于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和糖尿病兩者相互影響,并且會加重互相對身體的危害。”公利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周星璐給同時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患者提了幾點建議:
第一:有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查高血壓,同理,有高血壓的患者一定要查糖尿病。高壓在130mmHg-140mmHg、低壓在80mmHg-90mmHg這個高血壓臨界值的患者,一定要積極去干預。首先就是生活方式的干預,包括低鹽飲食、適量運動、積極減重、限酒戒煙等,由此避免血壓進一步升高。
第二,根據糖尿病患者的血壓和合并癥情況制定個體化的血壓控制目標尤為重要。專家表示,高血壓藥物種類較多,而隨著糖尿病藥物更新迭代加快,目前一些比較新的降糖藥物會覆蓋降糖、降壓兩個作用,又為合并高血壓的糖尿病人群帶來了新的選擇。
周醫生表示,降糖、降壓藥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建議患者在一個醫生處定好治療方案后,常年按照統一方案服藥。建議大家過段時間就去和專科醫生進行隨訪和交流,不斷調整和完善治療方案。“對于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我們希望他的血壓控制目標大部分控制在130mmHg/80mmHg以下。如果有蛋白尿或者糖尿病腎臟病變的患者,要求更嚴格,指標約在125mmHg/75mmHg;如果是高齡老人,標準會相對放寬至140mmHg/90mmHg,總之,血壓的控制目標因人而異。”
周醫生同時提醒,除了原發性高血壓疾病,中國目前存在高血壓的患者中,有10%的人群其實是繼發性高血壓。誘發繼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包括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皮質醇增多癥、腎動脈狹窄等。對于繼發性高血壓,需及時關注其誘發的原發疾病病因,最重要的是先篩查、排查、明確診斷后再進行科學治療。
那么,什么是繼發性高血壓呢?周醫生介紹,就是并非本身的血壓問題導致血壓升高,而是因為其他疾病導致或者表現為血壓問題,這部分繼發性高血壓是可以通過檢查去明確,并且治療甚至治愈的。“如果是初次被診斷為血壓升高,或者已經診斷為高血壓、但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者很年輕就發生高血壓,建議去內分泌科診室做一個繼發性高血壓篩查,給自己一個治愈高血壓的機會。”
糖尿病性傷口的病理微環境主要表現為增強的炎癥反應和持續的促炎巨噬細胞活性,顯著阻礙了傷口愈合過程。外源性電刺激(ES)通過調節傷口中的電場分布,在治療炎癥性傷口方面顯示出顯著潛力。然而,這種方法依賴于......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尹凱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大腸桿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在2型糖尿病(T2DM)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尖端科......
2025年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內分泌代謝病臨床研究中心王衛慶教授團隊與瑞金醫院醫學芯片研究所及上海近觀科技的陳昌研究員團隊合作在《自然代謝》(NatureMetabolism)......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教授李小英、李曉牧團隊聯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教授張惠杰團隊,開展了一項多中心、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發現達格列凈聯合生活方式干預在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達......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團隊,在殼寡糖調控糖尿病人群胰島細胞移植后胰島炎癥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為胰島細胞移植患者術后管理和日常保健提供了新的干預策略。12月18日,相關研究發表于《腸道微生物》......
隨著公眾對飲食健康的重視,“零糖”概念備受關注。近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孕期及幼兒期減少糖分攝入可顯著降低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該研究通過分析20世紀50年代人群的健康數據發......
隨著公眾對飲食健康的重視,“零糖”概念備受關注。近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孕期及幼兒期減少糖分攝入可顯著降低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該研究通過分析20世紀50年代人群的健康數據發......
最新一期《柳葉刀》雜志刊發的一篇論文稱,2022年,全球罹患Ⅰ型或Ⅱ型糖尿病的成年人總數已超8億,是1990年的4倍多。這項研究由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因素協作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開展,是首次在全球范圍內......
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以下簡稱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該院心血管內科團隊于近日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林生(化名)成功實施腎動脈去神經射頻消融術,從而達到長期降壓療效。這是該消融系統上市后,全球首批開......
根據一項對20世紀50年代英國糖配給的分析,兩歲前的含糖飲食與幾十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較高有關。相關論文10月31日發表于《科學》。兒童在6月齡后攝入的糖量可能對以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影響最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