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傷口感染、腸胃發炎……很多人都會被炎癥所困擾。但是你知道嗎?炎癥這種看似不嚴重的“小毛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將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近年來研究表明長期或過度炎癥狀態可導致癌癥。7月31日,Nature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抑癌基因p53缺失會引發WNT信號轉導通路依賴的全身炎癥,竟能導致乳腺癌轉移!
癌癥與炎癥的恩怨糾葛
炎癥是機體應對感染和組織損傷的適應性反應,以血管反應、免疫細胞的募集和分子介質的釋放為主要特征。炎癥反應的主要目的是對抗病原體或有害刺激、修復損壞的組織以及恢復體內平衡。若炎性刺激長期存在或炎癥調控機制失控將導致一系列的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組織纖維化以及癌癥。癌癥與炎癥的相關研究在早期主要著眼于炎癥的促癌作用,如在肝癌中炎癥可直接促進腫瘤細胞增殖與存活,并通過影響免疫調控使得腫瘤逃逸免疫系統的監視。此外,炎癥還可以誘導血管生成以及基因組不穩定性來促進腫瘤發展。近年來惡性實體瘤繼發性炎癥則已成為研究熱點。
p53缺失引發炎癥竟導致乳腺癌轉移
2019年7月31日,Nature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抑癌基因p53缺失會引發WNT信號轉導通路依賴的全身炎癥,從而導致乳腺癌轉移。該研究利用一組16種不同的乳腺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揭示了癌細胞腫瘤抑制基因p53作為中性粒細胞促進轉移關鍵調節因子的作用。根據機制分析,缺失p53的癌細胞可以誘導WNT分泌配體、刺激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β(IL-1β)從而引發全身炎癥。通過藥物和基因手段阻斷缺失p53的癌細胞分泌WNT配體,可以逆轉巨噬細胞產生IL-1β及其引發的中性粒細胞炎癥,從而減少乳腺癌轉移。
因此,該研究結果表明,乳腺癌細胞p53缺失、WNT分泌配體、全身中性白細胞增多促進乳腺癌轉移之間存在機制關系,乳腺癌基因組成對于決定全身炎癥引發乳腺癌轉移至關重要,并為乳腺癌患者個體化免疫干預策略奠定了基礎。
炎癥如何向癌癥轉化?
腫瘤學研究領域國際權威雜志《臨床癌癥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武大基礎醫學院朱帆教授課題組關于腫瘤的炎癌轉化機制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人趨化素樣因子在原發性肝細胞癌組織中明顯高表達,并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進程密切相關。進一步研究表明,這一趨化因子能通過炎癌轉化的重要信號通路,誘導肝癌細胞的惡性轉化,最終導致原發性肝細胞癌的轉移。
該研究還發現,這一趨化因子能通過信號通路抑制經典抗癌藥物對肝癌細胞的殺傷作用,影響治療效果。該研究揭示了趨化因子在原發性肝細胞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原發性肝癌中炎癌轉化的機制,為原發性肝癌的靶向治療及耐藥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此之前,Cell Reports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隸屬的計算生物學研究所,韓敬東研究團隊的一篇論文。該研究基于多組織的癌癥基因組學數據構建計算方法,挖掘多個組織中炎癥-癌癥轉變的共同基因模塊和影響該過程的關鍵免疫細胞及相關分泌因子,為癌癥早期檢測提供了潛在的生物標記物。
該課題研究人員開發了計算方法“SwitchDetector”。分別基于肝癌、胃癌和結腸癌的轉錄組數據,識別出血管生成作為多種癌癥的炎癥-癌癥轉變的共同關鍵事件,并利用浸潤免疫細胞類型的組成情況,以及其分泌或抑制的胞外因子來預測該關鍵事件的基因表達。這些識別出的胞外因子可作為潛在的癌癥前、癌癥早期檢測的生物標記物,并且可以與血管生成基因一起實現癌癥預后和病人免疫治療響應的準確預測。
慢性炎癥在癌癥的發生、發展、轉移以及耐藥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腫瘤相關性炎癥促進癌細胞的增殖與存活,并參與抑制抗腫瘤免疫。不同細胞因子互相作用誘導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發生功能變化,形成動態變化中的、復雜的腫瘤免疫微環境,可能引起腫瘤惡性增殖、侵襲以及轉移等生物學行為。因此,需要更進一步探究腫瘤微環境中與癌癥相關的炎癥,以及免疫的關系,為癌癥患者建立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是抗腫瘤治療成功的關鍵。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如果你患上對側乳腺癌,死亡風險會上升。但(使用雙側乳房切除術)預防它,也并不能提高你的存活率。”當地時間2024年7月25日,一項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腫瘤學》(JAMAOnc......
鐵死亡(Ferroptosis)是鐵依賴的脂質過氧化過度累積介導的程序性細胞死亡。鐵死亡在腫瘤等多種疾病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療或放射治療可誘導腫瘤細胞鐵死亡,且鐵死亡在腫瘤......
尿素循環是哺乳動物的主要代謝途徑,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SS1將天冬氨酸和瓜氨酸結合形成精氨琥珀酸,后者被精氨酸裂解酶ASL分解形成鳥氨酸和尿素。ASS1還與ASL在細胞質中參與精氨酸-瓜氨酸循環,以供......
來自愛爾蘭科學基金會微生物組研究中心(APC)和科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對世界各地6種流行的飲食方式開展了一項回顧分析。結果顯示,西式飲食會增加人們罹患炎癥性腸病(IBD)和癌癥的風險。相關論文發表于......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系統損傷修復研究中心主任謝輝教授團隊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自組裝納米一氧化碳制劑(NanoCO),通過直接殺傷細菌、清除炎癥介質和激活細胞內自我保護系統來緩解膿毒癥的炎癥風暴。相關成果......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和Pangea Biomed制藥公司的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種人工智能(AI)模型“DeepPT”,可以幫助醫生為癌癥......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MolecularTherapy—Methods&ClinicalDevelopment上題為“MetabolicprimingofGD2TRAC-CARTcellsd......
“隨著生長激素治療從嚴格的替代療法過渡到更廣泛的身高增強,監測潛在副作用變得更加重要。”當地時間2024年6月27日,《柳葉刀》(TheLancet)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兒童生長激素治療:挑戰,機會和......
近日,禮來(EliLilly)宣布以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orphic公司,以獲得一款處于2期臨床階段的炎癥性腸病(IBD)候選藥物,以搶占武田(Takeda)的暢銷藥Entyvio的市場。Entyv......
近年來,司美格魯肽風靡全球,其在治療2型糖尿病和減肥方面效果突出,隨著司美格魯肽的廣泛使用,人們也開始關注其潛在副作用。例如,Nature近日報道了司美格魯肽與意外懷孕有關。而發表于JAMAOph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