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睡眠可能會削弱腦中已有的神經連接?這一結論來自于最近的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觀察了睡覺過程中大腦內的微妙變化。
研究者發現,睡眠對于使大腦中的突觸(將神經元連接起來的部位)發揮正常功能至關重要。在我們睡覺的時候,突觸會縮回約20%。在這段時間內,突觸會進行充分的休息,為新一天接受新的信息輸入、學習新事物做準備。
科學家說:“如果沒有這段被稱為‘突觸穩態’的重置期,突觸將會因為超負荷工作而崩潰,就像插線板接入過多電器后會燒壞一樣。”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睡眠與認知和中心的Chiara Cirelli博士說:“睡眠是突觸功能重置的最好時機,因為當我們清醒的時候,我們總會被身邊各種事物吸引,它們不斷刺激我們的神經,迫使我們學習。”
Cirelli還告訴Live Science的采訪記者:“在睡覺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小,此時大腦可以對突觸的狀態進行評估,以一種聰明的方式使突觸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早在2003年,Cirelli和她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同事Giulio Tononi博士就提出了“突觸穩態假說”(synaptic homeostasis hypothesis,簡稱SHY)。
最近,Cirelli和Tononi觀察到小鼠睡眠過程中的突觸回縮現象,這是支持SHY的直接的視覺證據。這一復雜的實驗持續了四年,研究結果發表在今年2月2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研究者認為:“睡眠是人類為了保持大腦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而付出的代價。”
英國牛津大學睡眠與節律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主任Russell Foster(未參與這項研究)認為這是一項“做得非常漂亮清楚的工作”。Foster說,他們的發現支持了“睡眠對于記憶鞏固與學習是必要的”這一觀點。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探索睡眠的本質與意義。亞里士多德認為,睡眠有助于身體修復,在睡覺的過程中,身體受損的部分會被取代、重建。現代科學也支持了這一觀點,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許多與修復和代謝相關,且只在睡眠時表達的基因。
Cirelli和Tononi主要關注睡眠對于大腦的影響。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們提出睡眠會影響突觸生長過程的假說。突觸是神經元間信息傳遞的通道,在白天,我們的大腦會不斷輸入新的信息,突觸隨之加強或變多,以適應信息傳遞的需求。但是突觸不能無限加強,否則將會出現突觸飽和現象,或者稱之為“信息過載”。
研究人員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突觸在睡眠的過程中會被“修剪”,但是“修剪”未必需要身體處于睡眠狀態,身體只是利用了睡眠中大腦信息流量減少這一優勢。
為了找到支持這一假說的證據,研究人員以小鼠為模式動物,運用了可以分辨納米尺度的突觸回縮和擴張這一極細微變化的新型電子顯微鏡。他們發現,幾個小時的睡眠平均可以使突觸的大小減小18%。
Cirelli提到,他們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80%的突觸都會在睡眠中被“修剪”,但是最大的那些突觸卻不會被“修剪”。研究人員認為,較大的突觸可能與最為穩定和重要的記憶相關聯,我們的大腦不希望忘掉它們。然而,大腦究竟通過何種機制決定“修剪”哪些突觸,保留哪些突觸,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Foster說:“大腦在夜間修剪突觸是一個重要的生理過程,這樣才能保證白天暫時性的突觸編碼的大量信息不會將我們大腦中的信息網絡弄癱瘓。修剪過程確保只有最為重要的信息被保留。”
Foster還表示,他可以想象到后續基于Cirelli-Tononi工作的實驗將以小鼠為動物模型,研究生物晝夜節律(身體內部的時鐘)、睡眠、突觸修剪與精神疾病之間的聯系。Foster說,精神疾病的一些主要特征就包括神經環路的破壞,睡眠缺乏以及受損的認知與記憶。今年,Foster與其他科學家合著的《生物晝夜節律:一個簡短的介紹》(Circadian Rhythm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將與大家見面。
Foster補充道,突觸修剪也許是睡眠的一個核心特征,尤其對于相比于其他動物有更高級認知能力的人類來說。然而,突觸修剪也可能只是睡眠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睡眠過程中,身體利用我們相對不活躍的狀態完成一系列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必需過程。
因此,亞里士多德對睡眠的理解不無道理。
所有已知的動物都會都會睡眠或表現出某種形式的睡眠行為,對于人類而言,我們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睡眠不足不僅僅會讓我們感到疲勞,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睡眠不足還會破壞我們的情緒,減少積極情緒,......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對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而言睡眠所占的比例更高,睡眠的時間更長。記者19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利用大型人群隊列,揭示了兒童早期睡眠與情緒行為問題的相關性。他們通......
睡眠是一種復雜而多面的生物現象,由多種特征組成。以往的觀察性研究主要將單個睡眠特征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單獨風險因素。失眠癥狀、睡眠時間長短和晚睡晚起時型已被確定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個體風險因素。然而......
·“在中國,目前有將近6800萬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患者。很多患者的死亡發生在睡眠狀態。OSA會導致夜間睡眠打鼾并伴有呼吸暫停,但呼吸暫停并不是主要死因,約70%的患者死于睡眠時突發心血管疾病......
你工作日每天睡幾個小時呢?你已經有多久沒有享受過愉快放松、睡眠充足的周末了?《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顯示,2022年中國民眾每晚平均睡眠僅僅為7.4小時,而7小時睡眠對于忙碌的打工人來說已經算睡眠......
此前有研究指出,亞洲人睡眠狀況比歐洲、北美人差。近日,一項發表于《睡眠醫學》的新研究,使用了客觀睡眠指標而非主觀報告來進行分析,發現亞洲人不僅睡得晚、睡眠時間短,而且睡眠質量低于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此外......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和相關癡呆癥越來越受到關注,大家都意識到了,隨著年齡增長,保持健康的認知功能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生活方式是認知功能的一類重要影響因素,例如運動和睡眠,運動較少,睡眠質量不佳均與認知表......
大約三分之一的心臟病患者存在睡眠問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科學》雜志發表論文稱,心臟病會影響松果體中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的產生。心臟和松果體兩個器官之間的聯系在于頸部的神經節。這項......
大約三分之一的心臟病患者存在睡眠問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科學》雜志發表論文稱,心臟病會影響松果體中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的產生。心臟和松果體兩個器官之間的聯系在于頸部的神經節。這項......
人類以及果蠅、海兔等生物都需要睡眠來鞏固記憶。關于睡眠是否改變特定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從而鞏固記憶和影響行為,是生物學領域重要且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秀麗隱桿線蟲只有302個神經元,其大多數神經元的特征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