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部地球物理團隊系統分析了大量在南海獲取的深反射/折射聯合采集數據和歷史數據,在南海地殼結構、深海盆莫霍面特征及分布、同擴張過程相關構造、裂后巖漿活動、綜合地球物理數據的處理解釋反演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期刊《數據解釋》專輯。
殼幔深部結構、構造和巖漿活動記錄了南海地質歷史的重要信息,是解讀南海時空演化和深部動力學等科學問題的關鍵。
研究團隊通過攻關深反射地震處理、主動源OBS反演等技術對新采集和歷史數據進行精細重處理和挖掘,精細刻畫了西南次海盆從減薄陸緣到殘留擴張脊的地殼結構。研究認為,西南次海盆陸緣洋陸轉換模式以快速地幔先行破裂為主。該研究還發現南北洋陸過渡帶區域殼幔速度異常體和斷裂構造特征的存在差異,指示西南次海盆陸緣張-破裂過程具有不對稱性。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覆蓋南海海盆區的大量多道反射地震數據,研究團隊獲得了南海莫霍面地震反射特征,發現海盆莫霍面具有“南北分帶,早強晚弱”的規律,并主要受南海擴張過程中巖漿供應量減少影響。同時利用高精度多波束地形及多道反射地震數據,詳細圈畫了中南斷裂帶分布特征。研究發現,中南斷裂帶的形成由海盆NW-SE向擴張引起,擴張停止后中南斷裂帶可能從轉換斷裂轉變為左行走滑斷裂并持續到中新世末期。
另外,團隊刻畫了擴張后火山分布及淺層巖漿系統,發現西沙地塊存在大量由地殼深部巖墻直接供給的大規模盾狀火山復合體,認為被動陸緣陸隆區火山活動巖漿供給模式受控于較厚的地殼(20-25km)、斷裂和較薄的沉積層。
該專輯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部地球物理團隊聯合同濟大學鐘廣法老師等國內外團隊組織,得到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等聯合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