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大豆進口不斷增加,占國內大豆消耗量的90%甚至以上;另一方面,國內大豆種植被其他產量和經濟效益更優的作物替代,對我國糧食、水資源、耕地、環境等產生了一系列的綜合影響。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課題組通過構建大豆進口背景下我國土地-水資源-食物-氮素等多因素間的關聯關系,分析了大豆耕地轉換為其他作物和大豆進口對我國糧食、水資源、耕地等的綜合影響。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從播種規模和產量上看,與2004年相比,2016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25%(3585萬畝),國內大豆產量下降26%(446萬噸);大豆減少的播種面積分別有70%、20%、3%和7%轉化為玉米、水稻、蔬菜和水果種植。由于這些作物產量普遍高于大豆,致使這幾類作物產量分別增加了1,042、334、249和326萬噸,僅玉米、水稻帶來的糧食增產就高達930萬噸(約為2016年糧食總產的1.5%)。
從資源、環境影響方面看,改種其它作物后,水資源消耗增加了30.5億立方米,部分加劇了水資源壓力;大豆是固氮作物,農田氮平衡為負,大豆改種其他作物引起氮肥施用量增加了25.7萬噸,增加了一定的生態環境壓力;大豆進口通過對我國虛擬水(520億立方米)和耕地(5.27億畝)的輸入,緩解了我國的耕地壓力。該研究對我國大豆貿易的利弊分析可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Land-Water-Food-Environment nexu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soybean import為題,發表在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上。該研究由農業資源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和河北師范大學合作完成,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