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細胞研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課題組和徐濤課題組,以及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曲靜課題組合作的題為Visualization of Aging-Associated Chromatin Alterations with an Engineered TALE System的研究論文(封面故事)。該研究發展了一種新型三維基因組活細胞成像工具TTALE,并利用該系統實現了對端粒縮短和著絲粒構象變化等衰老伴隨的染色質結構改變的精準成像。此外,該研究發現了核仁區核糖體DNA拷貝數減少可以作為人類衰老的新型分子標志物。上述成果為在遺傳和表觀遺傳水平認識人類衰老的本質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CRISPR/Cas9和TALE等新型核酸結合蛋白的發現和廣泛應用使得對基因組特定序列的精準成像成為可能。然而,目前基于dCas9和TALE的成像系統尚存在一定的不足:dCas9系統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其涉及多種蛋白和RNA元件,且dCas9蛋白分子量較大,因而該系統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瞬時表達存在難度,同時利用該系統成像時細胞核背景噪音也較高;TALE系統盡管蛋白分子量小,并可直接結合DNA,但目前發表的論文,尤其是利用人類細胞進行的基因組成像研究中,很少使用三維熒光原位雜交(3D-FISH)這一“金標準”實驗對TALE成像的精確度進行嚴格確證。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傳統TALE介導的端粒、著絲粒和核仁區核糖體DNA等基因組重復序列的成像結果進行細致分析,發現利用傳統TALE標記基因組重復序列時會在細胞內產生異常的聚集斑塊,且這些聚集斑塊多數情況下脫離了基因組上的DNA靶序列,因而極大地限制了TALE在染色質三維成像中的應用。研究團隊通過篩選一系列可提高細胞內蛋白溶解性的“助溶解多肽”,發現硫氧還蛋白(Thioredoxin)與TALE的融合表達(該融合蛋白稱為TTALE)能夠特異地清除TALE成像時伴生的聚集斑塊,從而最大程度地釋放TALE在染色質三維成像方面的效能。實驗結果表明,同CRISPR/dCas9系統相比,TTALE具有成像信噪比高及易于操作等優點,可廣泛應用于胚胎干細胞、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成體干細胞(間充質干細胞和神經干細胞)、終末分化細胞(神經元和血管平滑肌細胞)、腫瘤細胞以及卵細胞等多種人類細胞類型。此外,利用該工具,研究者們首次實現了對28S核糖體DNA的活細胞標記,并揭示28S核糖體DNA主要分布于核仁區的外緣,這將為理解核糖體DNA和核仁在多種生命過程中的功能提供重要的線索和研究工具。
人類衰老和許多衰老相關的疾病都伴隨著染色質結構的改變或異常,因此探索染色質結構的動態變化對于深入理解衰老及衰老性疾病的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基因組重復序列是隱含在人類基因組中的“暗物質”,通常被包裹在致密的異染色質中,并且被認為是無用的“垃圾序列”。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在現有的大多數基因組信息分析中,這些“垃圾序列”往往會被主觀地“忽略”掉。人們所熟知的端粒也是一種基因組重復序列,同時端粒的縮短也已經成為衰老研究領域中為數不多的重要分子標志物之一。盡管如此,對于衰老是否伴隨更為廣泛的基因組重復序列的改變,目前人們還知之甚少。研究人員首先利用TTALE系統在培養皿中觀測到了細胞衰老伴隨的端粒縮短和著絲粒異染色質失序等基因組結構的變化,并且首次在體內單細胞水平觀察到了端粒酶缺失小鼠的端粒加速縮短現象。更為重要的是,利用TTALE成像系統,研究團隊發現核仁區核糖體DNA拷貝數的減少可能是人類衰老的生物鐘之一。人類衰老所伴隨的核仁區核糖體DNA拷貝數的減少與端粒的縮短同樣顯著,并且可以便捷地從老年人外周血中檢出,因此可以用作評價人類衰老進程的新型分子標志物。
該研究為揭示人類染色質三維結構及其動態變化在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此外,全新人類衰老分子標志物的確立也將為衰老的基礎和轉化研究提供助力。該工作被《細胞研究》遴選為封面文章,同期美國Buck衰老研究所所長Brian K. Kennedy發表Research Highlight,對該工作予以高度評價:(1)“(對于衰老研究領域而言)成功實現對核仁區核糖體DNA的活細胞成像是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作為基因組不穩定性的重要誘因,核糖體DNA拷貝數的減少可能是真核生物衰老的驅動力之一”;(2)“TTALE系統的應用可能將不只局限于研究人類衰老等生理過程,對于自閉癥和腫瘤等人類疾病的研究,甚至基因治療都將具有潛在價值。”
該項工作由生物物理所、動物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國家衛計委北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以及杭州師范大學等機構合作完成。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劉光慧、徐濤以及動物所研究員曲靜為共同通訊作者。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員任若通、博士研究生鄧麗萍以及高級工程師薛艷紅為并列第一作者。該工作受到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項目的資助,相關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在實驗室模擬的深空環境——太空冷分子云內冰凍的星際納米顆粒內合成出了DNA和RNA的關鍵組成部分二胺基甲烷,有望為生命起源提供重要見解......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劉霞)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在實驗室模擬的深空環境——太空冷分子云內冰凍的星際納米顆粒內合成出了DNA和RNA的關鍵組成部分......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從人類遺骸牙齒中提取了古代DNA,研究了德國埃爾福特一個曾經繁榮的中世紀德系猶太人社區的生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細胞》,證明埃爾福特猶太社區的基因多樣性比現代德系猶太人要多。“今天......
為了更好地了解蚊子是如何傳播諸如瘧疾等疾病的,重要的是要知道它們在一個特定區域內的范圍活動。一項新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做到這一點,它涉及到給昆蟲喂食DNA。難道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可以看到被捕獲的蚊子最初來......
據2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研究人員設計并驗證了一種由DNA制成的新型藥物轉運蛋白,這種分子轉運蛋白大小僅為人頭發寬度的兩萬分之一,可通過化學編程更有效地輸送最佳濃度的......
DNA損傷是復制過程中發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變,從而導致遺傳特征改變。這種現象會在人體內自然發生,但大部分損傷可由細胞自身修復,一旦修復失敗,就可能會導致疾病,甚至癌癥。近日,發表在《PNAS......
付巧妹(中)和學生在研討。受訪者供圖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開始安排全天的工作,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會議室,且一定要“今日事今日畢”……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就是這樣......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1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由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南極大陸北部斯科舍海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最古老的海洋DNA。這些有機物質碎片為研究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長......
科技日報記者王祝華我國少數民族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因其悠久獨特的民俗文化備受國內外人類學研究學者關注,然而關于黎族的遺傳起源一直是個未解之謎。10月9日,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海南醫學院基礎醫學與生命......
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EI)的科學家繪制了人類視網膜細胞染色質的組織。這些纖維將30億個長如核苷酸的DNA分子打包成緊密的結構,并與每個細胞核內的染色體相匹配。由此產生的全面的基因調控網絡為基因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