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干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溫和夜最低溫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積溫和積冷需求,從而對早期物候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汪詩平課題組利用山體垂直帶雙向移栽試驗驗證了晝夜非對稱性增溫對早期物候序列相異效應的假設。該試驗在青藏高原海北站開展,將不同海拔高度3個帶土植物群落進行雙向移栽,并且每個海拔有3個對照組。同時連續3年對所有小區以間隔3-4天的頻率觀測6種共有植物的早期物候序列(返青、現蕾以及開花)變化。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是相反的,白天增溫會提前物候期,而夜間增溫會延遲物候期。這種反應主要是由于晝夜溫度變化對積溫和積冷的貢獻不同引起的,因為冬季最高溫的變化主要影響積溫,而冬季最低溫的變化主要影響積冷。這一結論可以解釋有些研究所發現的早期物候對季節前增溫的異常反應,如增溫下早期物候的延遲或不變現象。同時,研究發現早期物候序列對晝夜間溫度變化的響應是對稱的,也就是說,冬季晝夜均增溫1℃后其對早期物候的影響會抵消掉,這可能也為當前青藏高原冬季溫度變化對早期物候的影響研究存在爭議提供了另一種解釋。此外,該研究可能對當前增溫試驗的方式具有參考意義。當前全球的變暖模式為夜間增溫幅度大于白天,目前的增溫試驗與之不匹配可能會造成物候的估計誤差。如被動增溫(如OTC)可能會導致白天的增溫幅度大于夜間,以及主動增溫(如紅外增溫)在晝夜間具有相同幅度變化。
該研究成果以Opposite effects of winter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 changes on early phenophases 為題在線發表于Ecology上。該研究得到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基金委重點基金以及中科院重點發展、中科院-中國博士后基金會聯合資助優秀博士后計劃等的資助。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副研究員馬倩倩與合作者研究發現植物物候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相關研究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ChangeBiology)。馬倩倩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黃建國研究員為通......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人類的晝夜節律鐘進行研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模式,即男性和女性的機體晝夜節律鐘之間或許存在性別差異。圖片來源:......
晝夜節律在生物體中廣泛存在,對調節人們一天之中的運動、睡眠、代謝等諸多生理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人類社會中,如果這個生物鐘紊亂會導致包括睡眠障礙在內的各種疾病,那么,它在神經系統中是如何產生、維持以及......
夜間的強光會打亂機體正常的晝夜節律(circadianrhythms),從而引發失眠;實際上,晝夜幾率在機體健康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干擾晝夜節律常常會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比如癌癥、心臟病、肥胖、抑......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干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干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
不管是出國旅行還是出差,人們的身體對于時差總歸是有諸多不適,但是你的大腦可能會感謝它。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亨廷頓病果蠅模型中誘導時差反應,發現時差反應保護了果蠅的神經元。隨后,研究小......
自從去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發現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科學家后,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層出不窮。那么,晝夜節律到底是什么?對人們有什么影響呢?簡單地說,晝夜節律是內置在我們體內的、經歷了成千上萬年進......
植物物候現象是環境變化最敏感、最精確的指示劑,包括植物發芽、展葉、開花等。通過一年四季對植物的物候觀測,記錄各生長發育期到來的時間和持續時間的天數、年紀變化,來了解植物物候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關系,特別是......
在全球范圍內有大量研究發現,過去幾十年氣候變暖導致春季物候期提前,而很少有研究從廣闊空間尺度上比較物候提前的空間差異性。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倩倩在研究員黃建國的指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