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在生物進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雜交可重組現有的遺傳變異,并通過自然選擇塑造出新物種。已有研究表明,近緣種間的雜交通常發生在分布重疊區,但科學家尚不清楚生態環境條件如何影響雜交的發生。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的科研團隊研究探討了植物種間雜交的緯度梯度變化,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多樣性(英文版)》。
異形花榕和肉托榕是桑科榕屬中的兩種近緣雌雄異株植物。異形花榕為小喬木,分布于我國西南至中南半島地區;肉托榕為低矮灌木,分布于印度北部至泰國南部地區。兩種榕樹之間存在共享傳粉榕小蜂的情況,在人為條件下可以產生雜交種子。兩種榕樹從泰國南部到中國西南部存在一個跨緯度梯度的縱向接觸帶。
異形花榕和肉托榕。版納植物園供圖
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在該接觸帶對兩種榕樹進行了廣泛的種群采樣,并在無肉托榕分布記錄的泰國東南部采集異形花榕代表種群,并對兩種榕樹種間雜交的空間發生格局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這兩種榕樹間存在明顯的非對稱基因流,種間雜交強度在接觸帶的高緯度區域明顯增加,并在接觸帶的北緣達到頂峰。
這項研究認為,是由于兩種榕樹在雌花期榕果大小、傳粉榕小蜂個體大小、榕果生長位置、榕樹種群密度,以及繁殖物候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種間基因流的不對稱性。而繁殖物候的地理變異,以及邊緣分布區增強的生態環境挑戰,可能導致了種間雜交在接觸帶中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強。研究探討植物種間雜交的緯度梯度變化,對理解生態環境對雜交的影響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ld.2023.08.003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喻子牛團隊在貝類種質創新上取得重要突破,創制出全新的正反交牡蠣異源四倍體。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Aquaculture。牡蠣是我國產量最大的海水養殖貝類,2022年產量......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1991202、31830004、32122014、32070854)等資助下,北京大學瞿禮嘉教授、鐘聲副研究員團隊在植物通過有性生殖實現遠緣雜交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
雜交在生物進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雜交可重組現有的遺傳變異,并通過自然選擇塑造出新物種。已有研究表明,近緣種間的雜交通常發生在分布重疊區,但科學家尚不清楚生態環境條件如何影響雜交的發生。近日......
近日,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等單位選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品香優秱珍”入選2023年國家超級稻。據悉,品香優秱珍是通過不育系“品香A”和恢復系“秱珍”配組育成的中秈遲熟三系雜交水稻新品種,其中......
一般來說,水稻品種間親緣關系越遠,雜交優勢越明顯。據預測,如果秈稻和粳稻亞種間能育成超級雜交稻,可以比現有雜交水稻增產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亞種間的超強優勢一直受到育種家的關注。7月26日,中國工......
2023年5月19日,由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檢驗檢測中心(簡稱“檢測中心”)和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簡稱“島津”)聯合舉辦的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檢驗檢測中心-島津合作實驗室掛牌儀式暨代謝組......
馬鈴薯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但對育種家來說,培育優質馬鈴薯品種是個難題。北京時間2023年5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
作物的雜交后代比它的雙親表現出更大的生物量、更強的抗逆性、更高的產量,這就是雜種優勢。百余年來,遺傳學家一直在苦苦探尋其背后的遺傳學機理,尋找能讓后代比雙親更“杰出”的基因位點,卻難以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7月7日,“2021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昆明海埂會堂舉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陶大云團隊歷時二十余年攻關,首次利用非洲栽培稻資源培育出國際上首個種間遠緣雜交后代粳型水稻新品種“云稻一號”。該團隊......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團隊應邀在《實驗植物學雜志》(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總結和闡述了花瓣發育和復雜化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并提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