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及南京農業大學等多家單位聯合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在Water Research X期刊上發表,為揭示長江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如何驅動多種水生態因子的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在全球范圍內,大河流域的淡水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水壩建設、污染排放等多重人為壓力因子對其構成了嚴重威脅。然而,針對不同生物類群多維度復雜反應機制,認知仍顯不足。此次研究團隊以長江流域為例,創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多層面的綜合生物指數方法,旨在全面評估淡水生物多樣性對多重壓力因素的反應。
研究發現,從長江源頭的高海拔地區到下游的低海拔洪泛區,浮游植物和魚類的物種豐富度顯著增加。在單個生物類群的α多樣性層面,浮游植物主要受水文、水質和自然因素驅動,而魚類則主要受水文和水質影響。對于β多樣性,即不同區域間生物種類的變化,水質和水文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發現揭示了水資源和水環境在維持淡水生物多樣性中的關鍵作用。
進一步分析顯示,水質是影響基于物種豐富度的IABI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和自然因素則對功能多樣性和系統發育多樣性貢獻顯著。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因素不僅直接影響水質和水文,還通過這些變量間接影響生物多樣性。這一發現強調了在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時,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間的相互作用。
該研究還發現,魚類和浮游植物對水資源和水環境變化的響應最為顯著,因此被建議作為長江流域淡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優先指示物種。這一發現為生態監測和評估提供了新的靶標,有助于更精準地評估和保護長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wroa.2024.10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