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2-10 15:37 原文鏈接: 研究在兩棲動物生態毒理學獲進展

      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在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殘留的化肥和農藥通過人為或自然因素進入水體,對生活在其中的藻類、魚類、兩棲類等非靶標生物產生潛在的危害。兩棲動物由于復雜的生活史和較高的水體依賴性使得其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同時,其幼體蝌蚪的鰓、受精卵甚至是皮膚都具有較高的通透性,水體中殘留的化肥和農藥很容易進入其體內并累積,進而引起機體的一系列不良反應。當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達到或超過一定濃度時,機體將在細胞、組織、器官、個體性狀、行為及生理生化水平等方面出現不良反應。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江建平的帶領下,兩棲動物多樣性與保育團隊以常見農田兩棲類物種蝌蚪為對象,解析了常用化肥尿素(Urea)和常用草甘膦(Glyphosate)農藥對兩棲動物的生態毒理效應以及潛在的作用機制。

      成都生物所趙天等以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為對象,研究了不同尿素溶液濃度曝露(0 mg/L,200 mg/L、400 mg/L、600 mg/L和1200 mg/L)對蟾蜍蝌蚪行為及功能形態的影響。研究發現,尿素曝露會降低中華蟾蜍蝌蚪的活動等級,從而影響其捕食、生長和個體競爭力(圖1)。同時,隨著處理組尿素溶液濃度的增加,中華蟾蜍蝌蚪的功能性狀會發生改變,且不同發育時期的功能相似性會增加,從而增加了種內競爭的強度,影響個體的存活(圖2)。研究結果以Effects of urea on behavior and functional traits of Asiatic toad (Bufo gargarizans) tadpoles 為題發表于Aquatic Ecology。

      成都生物所王循剛和常利明等在朱未等人的指導下以飾紋姬蛙(Microhyla fissipes)蝌蚪為對象,系統研究了草甘膦農藥對兩棲動物蝌蚪存活率、溫度偏好、生長發育、功能形態等方面的影響。結果表明,草甘膦對飾紋姬蛙蝌蚪的10天LC50為77.5 mg/L;在亞致死濃度下,草甘膦仍然可以顯著抑制蝌蚪的生長和尾部發育(尾相對長度降低、肌纖維直徑降低),并呈現出劑量依賴性。轉錄組學分析發現,草甘膦處理組的核糖體、細胞骨架蛋白(Myosin、Actin和Tubulin等)基因轉錄顯著下調,與該組蝌蚪生長抑制和肌纖維直徑降低的現象相一致。進一步分析發現,草甘膦處理后的蝌蚪糖代謝(SGLT、KHK、GPI-2、F_bP_aldolases等)和脂代謝(FBPs、LC-FACS等)相關基因轉錄下調,而氨基酸代謝相關基因轉錄上調,這意味著蝌蚪的主要能量代謝底物從糖類及脂類轉變為氨基酸;此時,氨基酸同時作為合成(Anabolism)與分解(Catabolism)代謝的底物,加劇了蝌蚪生長與維持能量消耗之間的權衡(圖3),從而解釋了蛋白合成及骨架蛋白的轉錄下調。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推測糖代謝和脂代謝相關酶類可能是草甘膦的主要毒理靶點之一,其所導致的基于氨基酸的能量代謝可能是草甘膦造成魚類和兩棲動物生長抑制的普遍代謝機制。另外,研究人員發現草甘膦處理下的蝌蚪對熱的偏好性增加,推測其可能是在壓力環境下的一種補償性行為,可作為潛在的生態毒理預警指標。以上研究結果以Metabolic switch in energy metabolism mediates the sublethal effects induced by glyphosate-based herbicide on tadpoles of a farmland frog Microhyla fissipes 為題發表于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ty。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學者”項目等的資助。

      圖1 不同濃度尿素溶液對中華蟾蜍蝌蚪運動等級的影響。實驗1和實驗2代表不同的發育階段。不同的字母代表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圖2 不同濃度尿素溶液對中華蟾蜍蝌蚪3個功能性狀(體重、軀干彎曲形狀和眼睛位置)的影響。不同的字母代表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圖3 草甘膦農藥對飾紋姬蛙蝌蚪的毒理機制。

    相關文章

    著名環境科學家景傳勇同志逝世

    6月13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著名環境科學家景傳勇同志逝世,享年51歲。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環境化學與生......

    高內涵篩選技術的原理及其在生態毒理學的應用

    隨著現代工業進步,人類合成、使用和間接產生的化合物的數量和種類在不斷增長,其中包括了化工原料、阻燃劑、農藥、增塑劑、食品添加劑、藥物、天然化合物及衍生物、飲用水消毒副產物和化學合成副產物等多個類別[1......

    研究在兩棲動物生態毒理學獲進展

    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在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殘留的化肥和農藥通過人為或自然因素進入水體,對生活在其中的藻類、魚類、兩棲類等非靶標生物產生潛在......

    生態中心在環境污染物及碳納米材料的毒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思金研究組在非編碼RNA—miR-214拮抗砷誘導的細胞凋亡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由基研究期刊FreeRadical......

    生態環境中心科研人員參加中國南極2012年度科考

    12月7日,參加中國第二十九次南極科學考察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建捷博士順利到達中國南極長城站,開展極地科考項目《南極地區直/支鏈全氟化合物異構特征表征及全球長距......

    新化學物質生態毒理學測試技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必須加強自身GLP實驗室的建設,為保護我國環境,也為保護我國化工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在近日于廣州召開的2011年新化學物質生態毒理學測試技術研討會上,環保部化學品登記中心主任高映新如是說。據介紹,GL......

    第一屆地球微生物生態毒理學國際會議召開

    5月31日—6月2日,由中國地質大學主辦的第一屆地球微生物生態毒理學國際會議召開。來自美國、法國、斯洛文尼亞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150余人參加了會議。圍繞會議主題——地球微生物生態毒理學,與會代表就......

    蛋白質組學及其在植物生態毒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摘要:蛋白質組學是近年來興起的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當從mRNA水平考慮和對單個蛋白質進行研究已無法滿足后基因組時代要求時,蛋白質組學應運而生。蛋白質組學能闡明基因組所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