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73.shtm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地學領域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志:海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2015-2016極端厄爾尼諾事件期間熱帶太平洋西邊界流-新幾內亞沿岸潛流的變化規律,以及年際信號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與上游環流之間的關系。 據悉,該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對熱帶西太平洋環流年際變化的認識。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期間合成得到的溫躍層以上和以下的環流異常 海洋研究所供圖
新幾內亞沿岸潛流作為一支重要的太平洋西邊界流,攜帶著源于南太平洋的高鹽水團和年際信號穿過所羅門海的復雜地形,通過不同的海峽進入赤道太平洋,對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期間南北半球間的水團分配和暖池的調制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的觀測和數值模擬均指出,進入所羅門海的流量和通過維蒂亞茲海峽、所羅門海峽流向赤道太平洋的流量存在顯著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信號,但該信號受所羅門海復雜海峽通道的影響以及沿西邊界流上下游的空間演變規律及其機制尚待進一步探究。
近年來,海洋所通過NPOCE國際計劃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在新幾內亞沿岸流域建立了長期連續潛標觀測陣列。基于觀測數據和數值模擬,該研究發現所羅門海上400米的平均輸送中約54%通過維蒂亞茲海峽流出,而在年際尺度上通過維蒂亞茲海峽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信號要弱于所羅門海峽,體現了維蒂亞茲海峽狹窄地形對年際信號的限制作用。盡管如此,通過維蒂亞茲海峽的新幾內亞沿岸潛流仍然攜帶顯著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信號,該信號在向西輸送的過程中明顯減弱。
流量收支分析顯示,在新幾內亞沿岸潛流向西輸送并逐漸靠近赤道的過程中,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呈反相關的SEC南分支逐漸匯入新幾內亞沿岸潛流中,從而減弱了其年際變化強度。此外,厄爾尼諾期間新幾內亞沿岸潛流在溫躍層以上和以下分別表現出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跨赤道環流異常,相反的環流異常出現在拉尼娜期間。這種環流異常不是新幾內亞沿岸的局地特征,而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循環充放電過程中大尺度環流異常的一部分。
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先導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聯合研究合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海上考察得到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和中科院先導專項資助,依托 “科學”號考察船執行。
相關論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