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6-01 16:54 原文鏈接: 研究揭示水稻粒型和穗粒數協調發育的分子機制

      5月22日,The Plant Cell 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林鴻宣研究組題為GRAIN SIZE AND NUMBER1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OsMKKK10-OsMKK4-OsMPK6 Cascade to Coordinate the Trade-offbetween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and Grain Size in Rice 的研究論文。經過多年努力,該研究發現并鑒定了控制水稻每穗粒數和粒型大小雙重發育過程的關鍵基因GSN1,揭示了水稻每穗粒數和粒型大小協調發育的分子遺傳機理。

      水稻產量性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復雜數量性狀,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水稻產量主要由每株有效分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三個因素決定的。水稻的有效分蘗數直接決定了每株的穗數,每穗粒數則是由一級枝梗數目和二級枝梗數目以及枝梗上的小穗數目共同決定的,而水稻種子的粒長、粒寬、粒厚以及籽粒灌漿程度又直接決定了粒重。這三個內部要素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決定水稻的產量。一般而言,影響水稻產量的這些內部要素之間并不是呈現出簡單的累加效應,而是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性,直接制約了水稻產量的提高。如何破除效應壁壘,突破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性,找到要素之間相互作用以及維持平衡的結點,成為當前水稻科學研究以及分子設計育種所面臨的一個挑戰。一般而言,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種子的大小和種子數量之間也存在著同樣的負相關性,然而植物種子大小和種子數量決定的分子平衡機制卻知之甚少。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篩選出一個粒型增大、粒重增加,但是每穗粒數明顯減少的突變體gsn1 (grain size and number 1),并且成功定位克隆了GSN1基因。該基因編碼一個定位于細胞質的雙特異性磷酸酶。在秈稻和粳稻背景中,分別抑制GSN1的表達可以使得水稻粒型增大、每穗粒數減少;增強GSN1的表達使得粒型減小、每穗粒數增加,這表明GSN1協調水稻每穗粒數和粒型大小雙重發育過程。體內和體外研究表明,GSN1蛋白通過與OsMPK6互作,對其進行去磷酸化修飾,從而抑制OsMPK6的活性。進一步檢測水稻幼穗中OsMPK6的磷酸化水平發現,在gsn1突變體中OsMPK6的磷酸化水平明顯高于野生型,在GSN1受抑制的植株幼穗中OsMPK6的磷酸化水平也明顯升高,而在GSN1過表達的植株幼穗中OsMPK6的磷酸化水平明顯降低;此外,在OsMPK6RNAi、OsMKK4CRISPR和OsMKKK10CRISPR植株中OsMPK6的磷酸化水平也明顯減弱,表明OsMPK6的磷酸化水平對于水稻穗形態建成至關重要。在野生型和gsn1背景中分別考察OsMPK6RNAi、OsMKK4CRISPR和OsMKKK10CRISPR的單突變體和雙突變體表型發現:單突變體粒型減小、每穗粒數增多;雙突變體可以回復gsn1突變體的表型。這些結果表明,GSN1通過對OsMPK6的去磷酸化,負調控OsMKKK10-OsMKK4-OsMPK6級聯信號通路。該研究首次在水稻中鑒定了調控水稻穗型發育的OsMKKK10-OsMKK4-OsMPK6級聯信號通路,并且證實了GSN1是該級聯信號通路的負調控因子。研究結果還表明GSN1-MAPK分子模塊通過整合下游的植物激素信號影響局部細胞特化和細胞分裂,從而精細調控水稻每穗粒數和粒型大小之間的協同發育。該研究對于理解禾本科作物花序形態建成以及可塑性的分子調控機理具有重要意義,為作物產量的遺傳改良提供了新的分子模塊和策略。

      該工作主要由博士研究生郭韜在研究員林鴻宣和副研究員單軍祥指導下完成。該研究獲得了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和中科院等的資助。

      論文鏈接

      研究揭示水稻粒型和穗粒數協調發育的分子機制

    相關文章

    第一屆水稻科技國家平臺交流會在長沙召開

    為加強水稻科技國家平臺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激發并凝聚全國水稻科技創新活力,9月8日至10日,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岳麓山實驗室舉辦第一屆水稻科技國家平臺交流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

    低升糖指數水稻品種育出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總部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多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一種蛋白含量近16%的低升糖指數(GI)水稻品種。研究團隊還借助遺傳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精確鎖定了賦予水稻低GI和......

    花青素合成關鍵基因新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煙草功能成分與生物合成創新團隊從中國菰米中鑒定到兩個花青素合成的關鍵調控基因,通過轉水稻功能驗證闡明了其在水稻種子花青素生物強化中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化學......

    保持節奏,我讀研的一些經驗分享

    編者按:陳曦,中國科學院大學2024屆遺傳學專業博士畢業生(培養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跟隨導師王二濤研究員圍繞水稻的共生與免疫信號平衡開展研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

    首個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質組圖譜發布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近日聯合國內多家單位,共同繪制了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質組圖譜,為水稻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質表達量資源,也為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多組學數據支撐作物智能設計育種提供了新......

    首個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質組圖譜發布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近日聯合國內多家單位,共同繪制了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質組圖譜,為水稻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質表達量資源,也為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多組學數據支撐作物智能設計育種提供了新......

    七旬院士張洪程:甘為稻農走斷鞋

    “張院士,您的鞋頭咋斷裂了?”“啥?嘿嘿,我說咋感覺腳底漏風。”三伏炎炎赤日天,夏苗垂首如煙燃。年過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張洪程教授卻步履不停。7月23日,在泗洪現代農業產業園,張洪程沿著七公......

    北京大學袁文平團隊更新發布中國單季稻、雙季稻種植分布數據集

    近日,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城市與環境學院袁文平教授團隊通過生態網絡云平臺(http://www.nesdc.org.cn/)更新發布了中國單季稻、雙季稻種植分布數據集,用戶可在線訪問獲取數據。單季稻......

    水稻E3泛素連接酶調控抗病性和開花期機制獲解析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在《細胞》子刊《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Cell)發表論文,報道了水稻中一對同源E3泛素連接酶通過靶標一對同源底物蛋白......

    他們心里有“一盤棋”:“精準設計”水稻種子

    ①“中科發”系列水稻成熟了。②團隊為東北稻區“精準設計”的不同品種大米。本報記者丁典/攝③“中科804”稻谷(上)和稻米。④2018年“中科804”五常示范片現場。⑤雙季早粳稻。馮麗妃/攝■本報記者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