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測,僅2010年,進入海洋的塑料污染物數量就達到了驚人的4.8-12.7百萬公噸(metric tons)。到2025年,這個數值還將增加1個量級。然而,目前僅有百分之一的塑料垃圾在海洋中被找到。那么,這些“失蹤”的塑料究竟隱藏在海洋何處?除了表層海水外,被推測的塑料“藏身地”包括深海生物、水柱及海底沉積物等。
微塑料特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薄膜。由于微塑料粒徑小,它們也被形象地稱為海洋中的“PM2.5”。自2004年以來,人們對海洋微塑料這類污染物極度關注,一方面是因為近幾十年來它們在各類海洋環境中的數量急劇增加,并且分布范圍極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們不易降解,具生物毒性,給海洋生態系統及生態功能帶來了巨大潛在危害。
為了解深海微塑料的分布、來源、遷移和歸宿等特征及規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對全球海洋的最深區域——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及鄰域環境中的微塑料開展了研究。結果表明,在馬里亞納海溝2673-10908m底層海水中,微塑料含量為2.06-13.51個/L,比開放大洋表層及次表層水中微塑料含量高出數倍;在馬里亞納海溝5108-10908m表層沉積物中,微塑料含量為200-2200個/L,也明顯高于大多數深海沉積物中的含量。以上結果表明,人造微塑料已經污染了世界海洋的最深區域,海溝地貌單元有可能是全球微塑料的重要儲庫之一。由于這些微塑料在海溝中分布的廣泛性和持久性,極有可能對深淵脆弱而獨特的生態系統構成潛在威脅。
此項研究由中科院戰略性B類先導專項“海斗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資助。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國際地球化學期刊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X. Peng, M. Chen, S. Chen, S. Dasgupta, H. Xu, K. Ta, M. Du, J. Li, Z. Guo, S. Bai. Microplastics contaminate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world’s ocean, 2018)。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鐘音、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平安等科研人員首次系統解析了不同粒徑PLA微塑料對紅樹林沉積物碳-硫循環的影響機制,為理解藍碳生態系統中微塑料的生物地球化學行為提供了重要科學依......
圖天津地區大氣、樹葉和蔬菜中的目標微塑料濃度變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2077336、4217737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資助下,南開大學汪磊教授、孫紅文教授團隊與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植物葉片對大氣微塑料的吸收與積累現象在環境中廣泛存在,葉片吸收大氣微塑料是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和人體的重要途徑,全面認識微塑料的環境行為,對于此類新污染物的管控非常重要。這一科研成果由......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鄧義楠團隊和上海海洋大學海副教授蘇磊合作,研究揭示了深海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和生態風險。近日,相關成果以《深海微塑料之謎:太平洋深海沉積物中的特征、分布與生態影響》為題發......
近日,卡塔爾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S.Veerasingam教授團隊在“Talanta”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LaserDirectInfraredSpectroscopy:Acutting-edgeap......
微塑料(MPs)作為環境中難以降解的污染物,已廣泛存在于空氣、水和土壤中,其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日益受到關注。這些微小的塑料顆粒可通過吸入、攝入和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并在肝臟、肺部、腎臟、血管、生殖系統......
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的IngunLundwitso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于2024年11月6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該研究報告稱,污水處理無法殺死幾種隱藏在水中微塑料中的人類病原體。污水......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資源昆蟲保護創新團隊揭示了微塑料與氟吡呋喃酮共同暴露可影響蜜蜂多種生理指標,包括可能會損傷蜜蜂腸道,改變其腸道菌群,影響其氧化應激與解毒免疫的能力。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研......
在這篇問答采訪中,SamikshaSingh討論了她的團隊在微塑料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這些研究為如何通過海洋監測改善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見解。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沿海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污染是一個重大問......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大腦中的微塑料濃度遠高于其他器官,而且這種積累似乎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僅在過去8年中就增加了50%。該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醫學》雜志上。微塑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