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1日報道,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用非常細的納米線制造出一種晶體管,表現出明顯的量子限制效應,納米線的直徑越小,電流越強。該技術有望在生物感測、集成電路縮微制造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實驗中,他們用平版印刷技術制造了一種直徑僅有3納米到5納米的硅納米線。由于直徑非常小,表現出明顯的量子限制效應,納米線的塊值(bulk values)性質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用極細納米線制造的晶體管,在空穴遷移率、驅動電流和電流強度等方面屬性明顯增強,大大提高了晶體管的工作效率,其性能甚至超過最近報道的用半導體摻雜技術改良的硅納米線晶體管。
得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沃爾特·胡介紹說,我們已經證明,載荷子遷移率會隨著硅隧道的量子限制程度增加而不斷提高,這在理論上為3納米直徑納米線的受激高速空穴流動提供了實驗證據。
這好像是違反直覺的,一根更細的納米線能產生比更粗的線更高的流動性。但研究人員解釋說,在塊狀硅中,形成電流的空穴能量分布很寬,量子限制效應限制了空穴,形成了更加一致的能量排列,從而提高了導線中的載荷子遷移率。在細納米線中,由于空穴能量分布更窄,反而提高了流動性和電流強度。當與構造類似的納米帶(只在厚度維度進行限制)相比時,細納米線也顯出隧道的量子限制程度提高,能產生更高的載荷子遷移率。
納米線晶體管技術主要用于制造廉價且超靈敏的生物傳感器,其靈敏度將隨納米線直徑的減小而增加。“我們計劃用這種型號的微細納米線晶體管來開發蛋白質生物感測器。”沃爾特·胡說,小直徑納米線依靠本身優勢,可在生物感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開發出最終達到一個單分子的靈敏感測儀器,而且信噪比更好。
除了生物感測器,新型高性能晶體管還在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縮微技術(CMOS,一種集成電路材料微型化)上有極大潛力,目前該領域的發展已經接近極限,變得越來越難。沃爾特·胡認為,硅材料在納米電子設備領域仍具有很多潛能。硅納米線晶體管的性能隨著直徑減小而增強,將細微納米線晶體管排成陣列,無需新的工藝技術就能制造出高性能產品。新型納米線晶體管在把CMOS縮小到納米級別時甚至能簡化目前的工序,并不需要用高摻雜的補充質結作為源漏。
木材通常在導電方面不是很好,但是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創造了第一個功能性的木制晶體管。它不是最好的,而且需要額外的加工,但它確實有效,并可能有助于制造出可生物降解的電子產品。活生生的樹木可以成為夠用的電導體......
從中國電科38所獲悉,在2月17日召開的第68屆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 2021)上,該所發布了一款高性能77GHz(吉赫茲)毫米波芯片及模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兩顆3發4收毫米波芯片及......
北京大學電子學院彭練矛教授-邱晨光研究員課題組日前制備出10納米超短溝道彈道二維硒化銦晶體管,首次使得二維晶體管實際性能超過Intel商用10納米節點的硅基鰭型晶體管,并將二維晶體管的工作電壓降到0.......
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微電子學院龍世兵教授課題組聯合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加工平臺,分別采用氧氣氛圍退火和氮離子注入技術,首次研制出了氧化鎵垂直槽柵場效應晶體管。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在線發......
1月19日,電子科技大學測試技術與儀器研究所程玉華課題組在《自然》上,發表了有機電化學晶體管及其互補電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針對測試數據的源頭基礎器件,首次提出了一種基于紫外光固化溝道的新型垂直......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的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開發出一種“非外延單晶生長”方法,在工業硅晶圓上生長出純凈的、無缺陷的二維材料,以制造越來越小的晶體管。根據摩爾定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
自然界擁有自己的內在“電網”。在我們腳下和海底,細菌產生的微小納米線“呼出”多余的電子而形成一張遍布全球的“電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光是在生物膜細菌中培養這種電子活動的“盟友”。將細菌產生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626.shtm科技日報北京6月26日電(記者劉霞)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毛河光院士與鄭海燕、李闊課題組,在極端高溫高壓條件下首次合成具有專一tube(3,0)結構的碳-氮有序間隔排列超細金剛石納米線,并發現芳香體系在高壓下的[1,3,5]協同加成機理,......
晶體管是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更小的柵極尺寸可以使得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并帶來性能上的提升。近日,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任天令團隊在小尺寸晶體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具有亞1納米柵極長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