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小組,開發出一種包含碳納米管和納米棒的薄膜,有望作為一種無線植入設備,誘導視網膜光刺激效果極佳。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納米快報》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光射到眼睛后面的視網膜上,是視覺過程的第一步。如果黃斑退化,使視網膜上的光受體變性,視網膜就無法再對光照起反應,使病人喪失所有視力。但如果在某種光電植入設備的幫助下,能讓視網膜重新感光,病人就可能恢復視力。
目前,人造視網膜的開發還面臨許多挑戰:植入設備要能長期感光,要有相當高的空間分辨率,不含電線,能適應身體而不排斥,還要有一定的機械柔韌性。人造視網膜的候選材料包括導電聚合物和量子點膜,但在滿足這些要求方面各有優點和缺點。另一種途徑是恢復視網膜的感光能力,利用光基因學技術,將感光蛋白(細菌的視蛋白)插入視網膜神經元中。但這種方法仍需要電極來協助神經元的光感應刺激。
在膜結構中,納米棒散布于整個3維的多孔納米管矩陣里,最后使膜形成一種適于植入的柔韌靈活的基質層。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新材料膜的3維結構有許多優點,包括光吸收率高、能與神經元緊密結合、高效傳電等,而其他人造視網膜的候選材料,如硅比較堅硬、不透明,還需要外部電源,而新材料沒有這些問題。有了這些優點,新型膜在未來人造視網膜應用中很有前景。
“這一成果的最大意義在于展示了新材料(量子棒結合碳納米管)是怎樣形成了一種新系統,而這種系統能有效刺激神經系統。”論文合著者、特拉維夫大學教授耶爾·哈內恩說。
研究人員把這種膜貼附在14天大的小雞的視網膜上(此時小雞視網膜還沒有感光能力,是完全的瞎子),視網膜就會產生光致電流——這是一種神經信號,這種信號傳入大腦后可以由大腦來解釋處理。
研究人員還希望在今后研究中能繼續改進它。“目前,我們正在活體中研究這種新型植入體,希望能在長期應用中觀察它的性能。”哈內恩說,“我們與視網膜醫生合作來開發這種植入體,并測試它與傳統手術的兼容性,目標是讓它將來能用于人類臨床。”
患者正在接受手術。圖片來源:美國麻省眼耳醫院美國麻省眼耳醫院和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接受CRISPR基因編輯實驗性治療后,大約79%的遺傳性視網膜變性臨床試驗參與者癥狀得到改善......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將人工智能(AI)應用于一項能生成眼睛細胞高分辨率圖像的技術中。新技術使視網膜成像速度提高100倍,圖像對比度提高3.5倍。這一進展將為研究人員評估老年性黃斑變性和其他視網膜......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注射的炎癥反應水凝膠(IRH),在小鼠身上進行的測試表明,它可以將抗炎藥物直接輸送到眼睛的視網膜。研究小組報告了體外實驗以及對患有視網膜變性(視網膜色素變性(RP)模型)的小鼠進行......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阿吉艾克拜爾·艾薩團隊自主研發的中藥——1.1類創新藥“莎畢婭片”,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準通知書,同意開展臨床試驗。據了解,該新藥具有清......
全球約有200多萬人因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失明,被稱為“不可治眼病”、“家族的夢魘”,其中以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最為常見,缺乏有效治療。基于CRISPR的基因編輯......
6月6日是第28個全國“愛眼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關注普遍的眼健康”,重點關注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兩個重點人群,聚焦近視等屈光不正、白內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點眼病。“得了糖網怎么辦?“,”眼......
眼睛中的光感受器退化是導致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終可能導致失明,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近期,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與卡羅林斯卡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能夠促進人類胚胎干細胞(hE......
日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成功完成國內首批、山東首例自動抗磁共振(3.0TMRI)雙腔心臟復律除顫器(ICD)的植入,標志著國際領先的自動抗磁共振雙腔ICD在山東正式應用于臨床,可為更多病患提供更......
薛天團隊發現光通過激活視網膜上特殊的感光細胞,經視神經至下丘腦和延髓的系列神經核團傳遞信號,最終通過交感神經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組織,從而壓抑了機體的血糖代謝能力。生命體要生存就必須要根據外界環境條件......
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死亡是外傷性視神經病變、青光眼和其他導致不可逆性視力喪失的視神經疾病的標志。然而,挽救RGC丟失的治療策略仍然具有挑戰性,RGC丟失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日,來自天津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