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13 12:22 原文鏈接: 社會各界沉痛送別白以龍院士

    國際著名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物理科學部原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原理事長白以龍研究員,因病于2024年5月9日9時2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5月13日上午,白以龍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告別儀式大廳莊嚴肅穆,白以龍院士的遺像懸掛在正廳中央,巨幅挽聯“力學典范 求真探索聲名傳世,科苑大師 引領學科建樹流芳”垂立兩側,正是白以龍院士光輝一生的寫照。白以龍院士靜靜安息于鮮花翠柏中。大廳中的橫幅挽聯“沉痛悼念白以龍院士”表達了對白以龍院士的深深懷念和對他一生的敬意,無聲地訴說著社會各界對白以龍院士的不舍和追思。

    白以龍院士逝世后,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等曾任職單位,各有關方面領導同志,學術界、兄弟院所、白以龍院士生前好友、同事、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以不同方式進行哀悼緬懷,對白以龍院士家屬表示慰問。

    告別儀式現場,中央統戰部五局局長晏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物理科學部原副主任孟慶國,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錢瑩潔,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戴蘭宏、馮西橋、何國威院士、魏悅廣院士,寧波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施英,杜善義、陸夕云、段慧玲、田野等院士,中關村醫院院長富大鵬,力學所離退休老同志、所內在職職工、研究生,白以龍院士親屬及生前好友等三百余人懷著沉痛的心情,前來為白以龍院士送行。告別儀式由力學研究所所長羅喜勝主持,力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桂菊、學生代表力學研究所戴蘭宏研究員、家屬代表白柯女士分別致辭。哀樂聲中,大家懷著沉痛的心情肅立默哀,向白以龍院士遺體鞠躬、獻上鮮花,表達最后的敬意和告別。

    “驚悉白以龍先生仙逝,心情無比沉痛。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力學界的一大損失”“他是中國科大培養的青年才俊,為力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支持我們的工作,多次給予關心和指導”“他為我們所的建設和發展,為祖國的力學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對復雜問題有獨特的見解和正確的判斷能力”“他思維敏捷,才思過人,機智靈活,不僅體現在科學研究中,也表現在科研管理上”“他德業雙馨、誠以待人、為人謙和,從不以功自居,不向國家伸手要名要利”“白老師從來不把愛國掛在嘴邊,但他的愛國的方式是‘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不停地思考探索,盡力做研究”“身為院士,老白平易近人、沒有架子” ……白以龍院士逝世后,社會各界紛紛留言緬懷悼念。

    斯人已遠去,江河萬古流。白以龍院士的杰出貢獻和高尚風范,將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在各自領域不斷探索創新,為人類科學進步和文明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白以龍院士生平


    國際著名力學家,熱塑剪切帶理論和統計細觀力學的開創者,非線性力學的卓越領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物理科學部原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原理事長白以龍研究員,因病于2024年5月9日9時2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白以龍先生1940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祥云。1963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同年留所從事力學研究工作。1979年-1981年,赴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1986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1987年-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1993年-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LNM)主任。他為力學研究所的改革和發展、為LNM創建和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殫精竭慮,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1994年-2002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科學部主任。1994年-2002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1998年-2002年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2002年起,擔任國際理論和應用力學聯合會(IUTAM)理事和選舉委員會委員,后任IUTAM大會委員會執委和資深理事。

    白先生主要從事爆炸、固體變形損傷與災變的非線性力學研究。他不斷創新研究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也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

    八十年代初,白先生揭示了熱塑剪切帶的形成和演化機制,突破當時國際慣用的經驗描述,建立了材料熱塑剪切變形的控制方程,給出了熱塑剪切帶形成的失穩判據,預測了剪切帶的特征寬度。他建立的熱塑剪切帶理論,被認為是該領域的原創工作,并被國際上稱為“白判據”。

    針對真實材料受沖擊產生大量微損傷的問題,白先生發展了亞微秒應力脈沖技術和多應力脈沖技術,揭示了微損傷成核、擴展,并向突發破壞轉變的機理。基于微損傷群體的統計,建立了跨尺度的統計細觀損傷力學理論框架,給出了微-宏觀損傷演化控制方程,從中提煉出描述損傷跨尺度演化的無量綱參數,得到了作為破壞前兆的損傷局部化判據。

    白先生還在預測地殼、巖石等非均勻脆性材料的災變破壞方面做出了前沿探索。他揭示了災變破壞前系統響應函數的冪律奇異性前兆,闡明了冪律奇異性前兆的能量機理;基于此,建立了災變破壞預測的整體框架,為利用大地變形場的局部測量結果進行地震預測提供了理論基礎。

    白先生曾任中國力學學會第6屆理事長,致力于推動中國力學學科在國際舞臺中的競爭地位,倡導力學工作與國家重大需求的結合,推動力學學科的發展和創新。他積極組織學會開展各項工作,完善組織機構,創建工作委員會,促進力學與產業的結合,加強與國際力學界的交流和合作,為申辦和成功舉辦北京世界力學家大會(國際理論和應用力學大會)起了重要的組織和領導作用。

    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力學學會成功舉辦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如亞洲流體力學會議、國際實驗力學會議等。這些會議不僅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臺,也展示了中國力學學科的實力和水平。同時,他還積極推動學會期刊的發展,提高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力學進展》等期刊在他的關注和支持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力學的重要參考。

    白先生在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科學部主任期間,通過充分調研和溝通,提出了這一期間數理科學領域基礎研究資助的系列創新管理舉措,包括持續、穩定支持基礎研究;鼓勵創新,勇攀高峰,支持新思想、新方法研究,注重學科交叉;加強人才培養,穩定支持科研隊伍;面向國家需求和經濟建設,緊抓成果轉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學術地位。這些原則為我國基礎研究的不斷創新、國際影響力的快速增強提供了有力支撐。

    白先生在基礎前沿研究上和研究管理上投入大量精力并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還積極投身于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工程實踐中。他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究工作,為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推動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關注力學學科在產業中的應用和發展,積極推動力學與產業的結合,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他2001年增補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并連續擔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力量。

    白先生的學術成就和貢獻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1991年,白以龍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2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他先后榮獲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等科技獎勵,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00年獲周培源力學獎,2007年獲美國TMS學會John Rinehart獎,2010年獲陳嘉庚數理科學獎,202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還擔任了多個國際學術組織的職務,為中國力學界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聲譽和地位。鑒于他在國際力學界的影響,2008年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IUTAM)委派白先生擔任第23屆(2012年)國際理論和應用力學大會(ICTAM2012)主席,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擔任過ICTAM大會主席的華人學者。

    除了學術成就外,白先生還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他專注科學、淡泊名利,他為人謙遜、和藹可親,他無私奉獻、提攜后學,他注重培養年輕人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他的言傳身教和榜樣力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學者投身于力學事業。

    白以龍先生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也是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一生。他的杰出成就和無私奉獻令我們深受感動和敬佩,他的學術成就和貢獻將永載史冊,他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魂歸故里,科學殿堂失巨匠;

    光耀長空,薪火相傳續新篇!

    白以龍先生千古!


    相關文章

    中國兩院院士評選出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1月22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省南京市揭曉。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

    周忠和院士談《科普法》:盡快出臺實施細則

    “細節問題如果不解決好的話,《科普法》的有關條文就可能淪為一紙空文”。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正式施行。近日,在《科普法》施行即將“滿月”之際,中國......

    葛墨林院士:忘我科研,樂在其中

    葛墨林在為本科生上課。南開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楊—米爾斯規范場”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及其物......

    陳清泉院士:電池壽命4年跟電廠壽命30年不匹配

    陳清泉院士:新能源電池壽命問題亟待解決,推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作為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究,致力于推動......

    諾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司徒塔特逝世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消息,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原兼職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FraserStoddart),于2024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82歲......

    紀念侯祥麟、閔恩澤院士系列活動在京舉辦

    為深切緬懷我國石油化工科學家侯祥麟、閔恩澤院士,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12月27日,“讓創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侯祥麟、閔恩澤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及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座談會”成功舉辦,近百位能源化工行業......

    曹臻院士:“事情開始有趣起來”

    回顧2024年,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簡稱“拉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臻算了算,這一年,他在國內外作了20多場報告。每一次作報告前,他都會把“拉索”的最新研究進展加進演示文稿里。“我們2024......

    有長期穩定的支持,才有后面的精彩故事

    初冬時節,珞珈山青磚黛瓦,疊翠流金。走進武漢大學校園東北角的實驗室,龐大的“薄膜生長缺陷跨時空尺度原位/實時監測與調控實驗裝置”(以下簡稱薄膜生長實驗裝置)正在高速運行。該裝置由“進樣腔”“高真空環形......

    何季麟:懷揣靶材報國夢的“稀有”院士

    捐贈儀式后,何季麟院士給師生帶來“材料人同上一堂愛國主義課”。學校供圖■我取得的獎勵來源于科技,也想把它反哺到科技領域。這些資金很微薄,希望盡微薄之力,獎勵優秀學子,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材料科學事業,......

    如何應對AI帶來的認知安全挑戰?黃殿中院士提出四點對策

    12月5日,2024第三屆北外灘網絡安全論壇在上海“世界會客廳”舉行。多位院士專家與會,共同探討網絡安全技術的最新進展、分享標桿案例與應用經驗,探索多層次、多維度合作機制,推動構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網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