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活動如何引發行為上改變?從細胞層面到行為學層面存在巨大的鴻溝。這長久以來都是神經科學的難題。近日,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讓他們識別出那些參與特定運動指令的神經細胞。科學家首次通過人為地激活少數神經元來誘發魚的行為。了解神經環路的核心成分是破譯大腦基本功能下復雜代碼的關鍵步驟。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理解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顯微鏡和功能成像的進步使研究人員能夠在動物感知感覺刺激或產生特定行為時監測神經元的活動。然而,這些研究往往不能分辨所觀察到的活動變化的因果關系。使用光遺傳學的方法,科學家可以確認哪些神經元在最終導致行為的事件鏈中其決定性作用,哪些神經元可以參與其他任務或僅僅是“旁觀者”。這一研究領域的一個特殊挑戰是神經元網絡“相互關聯”的驚人程度,激活甚至單個神經元就可能將信號擴散到大部分神經系統。 Herwig Baier及其研究小組的新研究已經清除了兩個障礙: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能夠確定神經環路中細胞組分的因果關系并同時觀察活動如何通過整個大腦網絡傳播并喚起行為。
Martinsried科學家開發了一個工作流程,能夠3-D光刺激多個目標神經元,同時成像斑馬魚幼體腦中的網絡活動。主要研究者之一,Marco dal Maschio解釋說:“斑馬魚小而半透明的大腦是我們新方法的理想選擇。”
幾年前,Baier實驗室的成員確定了斑馬魚腦中的一個小的神經元群體,其激活觸發了尾巴的彎曲。另一位主要作者Joseph Donovan解釋說:“以前的工作無法高分辨率地記錄誘導的活動模式。因此,我們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
首先,科學家們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讓斑馬魚的神經細胞中表達光控的離子通道。將光線通過皮膚和頭骨照射到魚的頭部中能夠遠程控制它們的大腦活動。然后Donovan和dal Maschio將這樣一個斑馬魚幼體放在顯微鏡上,并將計算機生成的全息圖投射到魚腦中。將魚無法可見的紅外線區域光束(所謂的雙光子模式)瞄準一小群單獨的神經元。當不同的神經元組合被激活時利用快速相機記錄動物的尾巴運動。不斷重復這一實驗過程,最終研究人員找到了三個神經元,激活它們就足以觸發尾部的彎曲。然后,研究小組刺激這三個細胞,同時使用快速3-D成像方法記錄擴散到大腦的活動。
從該數據集中,計算機程序識別與誘發行為的不同組分相關的活動模式,并給每個單獨的神經元評估“貢獻得分”。最后,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狀,重建具有重要功能的單個神經元。由于魚和魚之間的大腦連接非常類似,所以可以通過許多這種實驗的綜合數據繪制大腦連接圖。
“這是科學家首次追蹤大腦的行為指令,它從幾個初始細胞傳播到大腦并最終誘發實際的身體動作。”Marco dal Maschio對這一研究十分高興。他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樂觀:新的實驗工作程序讓他和他的同事以前所未有的精細探索大腦的神經環路。由于大腦的功能和結構在魚類和哺乳動物之間進化保守,因此這些研究所提供的新見解很可能揭示大腦和行為的一般原理。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大腦各區域是如何交流、整合信息,最終形......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大腦各區域是如......
構建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讓模型具有更加廣泛和通用的認知能力,是當前人工智能(AI)領域發展的最大目標。目前流行的大模型路徑是基于“尺度定律”(ScalingLaw)去構建更大、更深和更寬的神經網絡,可......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諸如創傷、中風、癲癇和多種神經變性疾病等人類神經系統疾病通常會導致神經元的永久性喪失,且會引起大腦功能的嚴重損傷;目前的療法選擇非常有限,主要是由于更換丟失的神經元的挑戰。直接對神經元進行編程或許能提......
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通訊》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工具——QDyeFinder,其可從小鼠大腦的圖像中自動識別和重建單個神經元。該過程涉及使用超多色標記協議去標......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非侵入性技術,將全息聲學設備與基因工程相結合,能夠精確瞄準大腦中的目標神經元,并能在多個患病腦區同時精確調節選定的細胞。這項概念驗證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一項6月12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當大鼠睡眠不足時,一種與長時記憶有關的關鍵大腦信號——尖波漣漪會減弱,而且即使之后一晚睡眠正常,也不足以修復這種大腦信號。該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睡眠不足會破......
公司創始人與電腦上的多電極陣列。圖片來源:FinalSpark公司官網據MSN網站31日消息稱,瑞士生物計算初創公司FinalSpark推出一個在線平臺,用戶可遠程訪問16個人腦類器官。該公司官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