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無機納米晶熒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獲進展
稀土摻雜無機納米晶由于其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長熒光壽命和可調諧熒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有望成為新一代的熒光生物標記材料,應用于超敏生物檢測、DNA測序、腫瘤細胞的檢測和成像等領域,熒光生物標記分析的關鍵技術是提高檢測的靈敏度和信噪比。
在科技部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陳學元研究小組發展了熒光生物標記的檢測技術,顯著提高了檢測靈敏度,在稀土無機納米晶基時間分辨熒光共振能量傳遞(TR-FRET)生物標記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即基于稀土離子的長熒光壽命特性,借助于時間分辨檢測技術,通過設置合適的延遲時間和門控時間抑制各種來自樣品及儀器的背景信號對待檢測物熒光信號的干擾,從而大大提高檢測靈敏度和信噪比。
該研究小組采用一步水熱法直接合成了表面氨基功能化的立方相NaYF4:Ce3+,Tb3+納米顆粒,成功地實現了基于稀土無機納米晶的TR-FRET高效均相檢測,對親和素蛋白的檢測極限為4.8 nM,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100303)。同時,該小組還合成了水溶性磁/光雙模熒光標記材料GdF3:Ln3+多色發光納米晶,并實現了對親和素蛋白的時間分辨光致發光(TRPL)異相檢測(Chem. Eur. J., DOI: 10.1002/chem.201101170),其檢測極限低至74 pM,該材料有望成為雙功能的時間分辨熒光標記和磁共振成像造影劑。
此前,該小組還利用核殼結構實現了Eu3+在單分散、水溶性NaGdF4納米晶的上轉換和下轉換雙模熒光(Adv. Mater., 2010,22,3266)。通過表面修飾可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并應用于生物檢測和成像,成果入選《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雜志評選的“2010中國光學重要成果”。
15日,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傳飛團隊研發出一種模擬人類指紋特征的柔性滑覺傳感器,能準確無誤地分辨如棉、紗、化纖、羊毛等細膩質地材料。該傳感器有望用于人形機器人、人類義肢以......
近日,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夏寧邵教授團隊發現全新鼻咽癌篩查和早診標志物,可明顯提升鼻咽癌篩查效能,提高鼻咽癌早診早治率。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鼻咽癌是一種發生于鼻咽部的惡......
近日,大連化物所生物技術研究部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研究組(1824組)卿光焱研究員團隊設計并制備了一種用于汗液中鈣離子傳感的可持續、不溶性和手性光子纖維素納米晶體貼片。該研究為纖維素納米晶(CNC)......
研究和診斷生物醫學應用通常需要成像儀具備較高的空間分辨率、準確的色彩還原度以及弱光條件下較高的靈敏度,而且許多情況需要同時具備這三種因素,才能提高數據可靠性。選擇適當的顯微鏡學攝像頭、組織學攝像頭、細......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石發展、孔飛等人在微波磁場測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基于金剛石氮-空位色心量子傳感器實現了皮特斯拉水平的高靈敏微波磁場測量,相比此前該體系實現的亞微......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記者劉霞)歷經6年努力,意大利和奧地利研究人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一種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稱為新一代“智能皮膚”。其靈敏度是真實皮膚的1000倍,能探測觸覺、溫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單光存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叉指電極制備基于MXene/PVP的高性能電容式柔性壓力傳感器的新方法,通過選擇合適的叉指電極數目和優化MXene/PVP濾紙膜的介電層,可以提高電容......
近日,我所復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1101組)楊斌副研究員、韓克利研究員團隊在雙鈣鈦礦納米晶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制備出具有高效發光量子產率的雙鈣鈦礦納米晶膠體及薄膜,并對其發光動......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自然·方法》上發表研究介紹,其研制的聲學報告基因(acousticreportergenes)靈敏度提升,能夠對單個細胞進行成像研究。報告基因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通常編碼熒......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單元技術實驗室在上轉換發光用于溫度傳感的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Yb3+/Ho3+共摻LiYF4微晶在300-500K的溫度范圍內更高的探測靈敏度。相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