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領域發表論文最多的10個國家(美國未列出)SCI論文的時間序列分布(2000~2009年)。
免疫學科16個研究方向中國論文產出能力與學術影響力的世界排名變化。
201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度授予3位免疫學家,展示了免疫學科在科學前沿的重要位置。
中國免疫學研究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乃至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中的地位尚不夠凸顯。在當前中國免疫學學科整體快速發展、沖擊國際前沿的態勢下, 中國免疫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免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胸腺免疫功能的發現、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的確認,以及抗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進展,人們在器官、細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功能系統——免疫系統。自此,免疫學開始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逐漸滲透生物醫學的所有分支學科。
現代免疫學研究以一種典型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技術開發”模式快速發展。其特點決定了免疫學研究既是生物醫學學科的基礎,又在醫藥工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短短幾十年中,我國免疫學經歷了起步、積累和迅猛提升階段。這一過程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在中國免疫學發展的過程中,科學基金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六處呂群燕在《科學通報》撰文評價說(《免疫學的發展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通報》2012年第6期)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趙勇用“不可或缺”來概括科學基金對我國免疫學領域研究的貢獻。
“科學基金的資助,促進了一批研究成果的產出,也有效培植了我國本領域的研究群體,為我國該學科的快速、持續發展與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趙勇對《中國科學報》說。
在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組織實施的“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中,科學基金對免疫學科的促進作用作為醫學科學部的重要內容被單獨列出。科學基金對我國免疫學發展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也被充分肯定。
在基金委尚未設立獨立的免疫學學科評審組時,就將免疫學確定為優先資助的研究領域,并通過項目指南鼓勵展開相關研究。
在1991年的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基金委明確指出“免疫學已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再次把免疫學列為基礎醫學資助的主要范圍。在1992年、1993年的項目指南中,免疫學相關內容都單獨列出。
1994年,基金委將原來列在預防醫學與衛生學科中的傳染與免疫、免疫技術、免疫生物學、移植免疫、免疫性疾病、變態反應病6個學科代碼歸到一起,成為新成立的免疫學科評審組的學科代碼。這大大推動了國內免疫學的發展,當年科學基金申請項目的數量就從1993年的96項躍升到150項,增長幅度達55%。
1998年,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又把原來列入臨床醫學學科的“器官移植學”代碼歸入免疫學科評審組。1999年,基金委將免疫學科的學科代碼進行了細化和調增,新設立了細胞免疫學等7個學科代碼。2000年,基金委又增加了兩個學科代碼。2008年,隨著國際上免疫學的迅速發展,基金委再次對免疫學學科代碼進行細化和調整。
2003~2006年間,基金委生命科學部每年向免疫學科傾斜100萬元經費,資助面上、青年和地區基金項目。2007年,生命科學部再次向免疫學科傾斜300萬元經費,從根本上改變了免疫學科資助率長期偏低的現象。
此后,基金委通過重點和重大項目,吸引和鼓勵免疫學家在前沿領域開展研究,支持跨學科交叉研究。基金委還鼓勵國際合作與交流基金,通過海外青年合作基金,促進我國免疫學國際合作研究的發展。
科學基金對優秀科學家及其團隊的連續長期的資助,使一批免疫學科科學家成長起來。第二軍醫大教授曹雪濤、中科大教授田志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孫兵、第三軍醫大教授吳玉章、北京大學教授蔣爭凡、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趙勇等一批學術帶頭人脫穎而出。
“科學基金對免疫學科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沒有科學基金的資助,我們不可能做出像樣的工作來。”北京大學教授蔣爭凡對《中國科學報》說。
目前國家對免疫學研究的主要資助體系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 “973”、 “863”計劃,國家創新藥物/傳染性疾病兩個重大專項,以及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對某些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的支持,但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國家整體資助格局中發揮的作用無可替代。
據統計,在1991~2009年間,科學基金資助免疫學科自由申請項目(2007年后改稱面上項目)974項,青年基金項目371項,地區基金項目53項,重點項目47項,杰出青年基金18項,重大項目3項。科學基金資助的覆蓋面和長期穩定性是國家其他資助計劃所無法代替的。
國家的其他資助計劃所支持的項目,一般都得到科學基金的前期支持。雖然國家其他資助計劃資助強度較高,但資助項目數量少,覆蓋面小。我國最早的免疫學領域“973”項目2001年開始,迄今共資助9個這方面的項目。
“其中8位首席科學家在獲得‘973’項目資助之前都曾長期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種項目類型的資助。”呂群燕說。
“2009年,基金委設立醫學科學部,免疫方面的項目主要由醫學科學部資助。但免疫學屬于交叉學科,其他科學部也資助部分該領域的項目,比如生命科學部仍有資助免疫學科項目的科學處。”一位基金委工作人員對《中國科學報》說。
在科學基金資助下,我國免疫學研究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該領域技術平臺已經建立、研究隊伍基本形成、研究方向逐步明確,我國免疫學家發表的SCI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提高。
統計表明,中國免疫學家發表的SCI免疫學論文數量1975~1984年間共15篇,1985~1990年間增長到每年10篇以上,1992~1999年間每年20~40篇左右,在2000年之后則呈現出總體迅速上升的趨勢:從268篇增長到2771篇,世界論文數量排名也從2000年的第22位躍升到2009年的第10位。
“這些論文的分布在各個研究方向上出現了整體推進的局面,我國免疫學研究在各個方向的整體進步是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分不開的。”呂群燕說。
“(我國)成為近10年來免疫學研究進步最快的國家。中國免疫學研究的發展也引起了世界免疫學同行的關注。”國家科技評估中心撰寫的《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報告》中這樣評價。
但目前我國的免疫學研究總體上和先進國家仍有不小差距。我國高水平論文的數量少、論文的平均篇引用率低、擔任高水平免疫學相關雜志的編委的學者也很少。此外,我國的免疫學研究目前還面臨著缺乏成熟的實驗動物模型,特別是獨特的疾病動物模型等基礎研究條件不完善的現象。
“我國的免疫學研究今后還需要科學基金長期穩定持續的資助。”趙勇建議,在繼續強化免疫學基礎研究資助的同時,應重視免疫相關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免疫相關研究技術、方法、試劑、儀器的研發與創新等方面的資助,為更強的自主創新進行必要的“物質”基礎準備。
8月30日,安徽省科學技術廳關于下達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計劃,其中,食品領域立項項目56項。食品領域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表序號項目編號項目名稱所在單位申請人申報類型17......
2018年以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北京市基金)以重點研究專題項目形式,高強度支持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及相關交叉學科,旨在“突出學科交叉,支持前沿探索,聚焦卡脖子問題,服務北京發展”。據介......
最新信息顯示,在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中,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獲超億元經費資助。8月28日,上海交......
據北大新聞網,8月2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公布了2023年度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資助面上項目20321項、重點項目751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7......
202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先進功能膜材料聯合基金受理項目公示各有關單位、項目申請人:根據《關于組織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先進功能膜材料聯合基金2023年度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皖科基礎秘〔2023〕2......
8月24日,國自然基金委正式發布《關于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的通告》。根據公告,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資助面上項目20321項、重點項目751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
就在剛剛,2023年國自然評審結果正式公布了!關于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的通告國科金發計〔2023〕62號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集中接收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23年國自然集中申請期的項目,會評已結束!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候官方發布結果,各種煩躁不安。一部分新申請人納悶:會評都已經結束,為何不能立馬公布呢?根據最新版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章程》中第二十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按照新時期科學基金深化改革總體部署,根據“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的優先發展領域,經廣泛征求科學家和相關部門意見建議,利用各級專家咨詢委員會、雙清論壇等開展......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