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一種內質網跨膜蛋白,當胞質中存在異常DNA信號后,可在環鳥苷酸-腺苷酸介導下激活I型干擾素反應,并通過溶酶體降解,但STING降解和失活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期,日本東北大學與東京大學等單位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STING通過一種名為內吞體分選轉運復合體(ESCRT)依賴性的微自噬機制降解。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標題為“STING signalling is terminated through ESCRT-dependent microautophagy of vesicles originating from recycling endosomes”。
研究人員首先以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為研究對象,并使用超分辨率顯微鏡和光電聯用顯微技術進行成像,研究結果表明,STING被直接包裹進入溶酶體。其次,研究人員進行囊泡分選蛋白(Vps)基因篩選,研究結果表明,ESCRT蛋白對于STING直接包裹進入溶酶體至關重要。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敲低ESCRT組分Tsg101和Vps4a/4b,會導致STING囊泡在胞質中積聚,觸發持續的I型干擾素反應。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STING在轉運過程中發生的泛素化修飾對于其降解是必需的。
該研究為深入理解細胞微自噬機制提供了新思路,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原文章,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和立場,僅供參考。
記者20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西湖實驗室盧培龍課題組首次實現跨膜熒光激活蛋白的從頭設計,這也是首個通過人工設計得到的、能夠精確結合特定小分子的跨膜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當天......
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盧培龍課題組首次實現了跨膜熒光激活蛋白的從頭設計,這也是第一個通過人工設計得到的能夠非共價結合特定小分子的跨膜蛋白。2月20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線發表于《自然》。從......
近日,我國科學家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1(IFITM1)通過關鍵氨基酸位點競爭性抑制EB病毒(EBV)表面糖蛋白與上皮細胞感染受體-酪氨酸蛋白激酶受體A2(EphA2)的結合,形成“鉗形......
近日,我國科學家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1(IFITM1)通過關鍵氨基酸位點競爭性抑制EB病毒(EBV)表面糖蛋白與上皮細胞感染受體-酪氨酸蛋白激酶受體A2(EphA2)的結合,形成“鉗形......
RNA干擾是指由雙鏈RNA誘導的基因沉默現象,在細胞發育和抗病毒免疫等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被用作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治療的遺傳工具。RNA干擾現象可在秀麗隱桿線蟲全身及其后代中傳播,被稱為系統性......
溶酶體通過ESCRT驅動的微自噬進行修復,STK38和GABARAP通過將ESCRT募集至溶酶體而成為此過程的關鍵調節者。這些調節因子對于維持溶酶體完整性和防止衰老至關重要。圖片來源:大阪大學據最新發......
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一種內質網跨膜蛋白,當胞質中存在異常DNA信號后,可在環鳥苷酸-腺苷酸介導下激活I型干擾素反應,并通過溶酶體降解,但STING降解和失活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期,......
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一種內質網跨膜蛋白,當胞質中存在異常DNA信號后,可在環鳥苷酸-腺苷酸介導下激活I型干擾素反應,并通過溶酶體降解,但STING降解和失活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期,......
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一種內質網跨膜蛋白,當胞質中存在異常DNA信號后,可在環鳥苷酸-腺苷酸介導下激活I型干擾素反應,并通過溶酶體降解,但STING降解和失活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期,......
9月7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Pathogens)雜志在線發表了暨南大學教授吳建國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研究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通過宿主鞘氨醇激酶SPHK2調控Ⅰ型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