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月8日獲悉,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家蠶病毒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在家蠶抗病毒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相繼發表于《昆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先天免疫雜志》《昆蟲科學》。
中腸是抵抗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屏障,也是桿狀病毒入侵宿主時首選靶組織。然而,目前對不同中腸細胞類型響應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不詳。研究團隊首次構建了家蠶幼蟲中腸細胞圖譜,進一步實驗揭示了BmNPV病毒感染中腸后期的免疫逃逸策略包括:一是抑制宿主抗病毒途徑的反應;二是抑制抗病毒宿主因子的表達;三是激活/促進BmNPV病毒復制的基因表達。該研究揭示了家蠶幼蟲中腸細胞的多樣性,并從單細胞層面揭示了宿主與病毒感染的互作關系。相關成果發表于《昆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長期以來,大腦被認為是免疫特權器官,但近年的研究發現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能夠觸發免疫反應。為了探討家蠶腦細胞類型的多樣性及其細胞亞群如何對病毒感染產生免疫反應,研究團隊首次構建了BmNPV病毒感染和未感染狀態下的家蠶幼蟲腦細胞圖譜,揭示了在家蠶幼蟲腦中發揮抗病毒功能的細胞亞群主要是血細胞;進一步實驗解析了家蠶幼蟲腦的抗病毒免疫反應機理是:BmNPV病毒在腦部的血細胞中感染顯著誘導了抗菌肽表達(尤其是溶菌酶),通過抗病毒肽發揮抗病毒作用。相關成果發表于《先天免疫雜志》。
為深入挖掘已發現的家蠶免疫基因功能,研究團隊在家蠶最新基因組公開數據中鑒別出427個免疫相關基因的信息,進而將其分為模式識別受體、經典免疫途徑、效應基因及其它免疫相關基因等不同類別;進一步將427個家蠶免疫相關基因與已公布的全基因組CRISPR篩選文庫數據進行匹配,獲得潛在的家蠶抗病毒免疫相關基因。隨后,對選定的免疫基因進行了抗病毒實驗,對這些潛在的家蠶抗病毒免疫基因進行功能驗證。該成果提供了系統的家蠶免疫相關基因信息及應用示范,為家蠶免疫研究方向提供便捷可靠的信息來源參考。相關成果發表于《昆蟲科學》。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bmb.2023.104043
https://doi.org/10.1159/000537815
https://doi.org/10.1111/1744-7917.13363
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聯合首都師范大學、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研究揭示了現代昆蟲植食模式早在侏羅紀中期(約1.65億年前)就已形成,比被子植物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提前了約6......
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首次從“細胞器互作”視角,系統深入地揭示了昆蟲激素合成的分子細胞學調控機制。1月23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王興民課題組和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邱寶利課題組合作,在微塑料對草地貪夜蛾中腸損傷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危險材料雜志》(JournalofH......
由柔軟的肌肉狀執行器驅動的微型飛行機器人。圖片來源: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受昆蟲啟發,成功研制出一款郵票大小的飛行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能在空中飛行15分鐘,超過以往所有昆蟲大小飛......
什么?竟然有昆蟲把塑料當作美味!對的,你沒有看錯,科學家發現了很多愛“吃”塑料的昆蟲,并對它們解決白色污染寄予厚望。近日,江蘇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孫建中團隊系統綜述了昆蟲及其腸道共生菌在塑料生物......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獲悉,近日,中國農科院張友軍研究員團隊在Cell旗下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創新》(TheInnovation,IF=33.2)發表......
蚜蟲 視覺中國資料圖昆蟲是如何感知氣味的?又是如何做出行為反應的?是研究昆蟲化學生態學的重要課題。北京時間2024年6月14日凌晨2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
隨著夏季的到來,天氣晴朗的日子漸增。然而,藍天白云下,看似潔凈的空氣中卻隱藏著一位“隱形殺手”——臭氧污染。它不僅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還可能影響昆蟲尋找合適的配偶。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
昆蟲表皮作為自然界中最復雜的自組裝系統之一,含有數以百計的表皮蛋白,這為篩選具有自組裝潛能的昆蟲表皮蛋白肽(ICP)提供了無限可能。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劉田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楊青教授、清華大學高華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