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流動的重心正在以每年70公里的速度向東方國家遷移;同時,科學知識生產的重心正在以每年130公里的速度向東方國家遷移。

    從『人才流失/回流』到『人才環流』


    全世界范圍內,科學家流動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科學家流動已經從過去的『Brain Drain』或『Brain Gain』 逐步轉變為『Brain Circulation』,即由人才流失或人才回流轉變為人才環流。


    關于科學家流動,支持者認為,科學家的流動給流入國與流出國之間建立了聯系,此外,科學家流動背后是知識的流動,流入國(地)獲得了新的科學知識,流出國(地)獲得了知識輸出產生的影響力,所以科學家流動是一種『雙贏』[1];反對者認為,科學家流動造成了各國各地科學人才結構失衡[2]。


    過去40年,全球科學家流動的變化


    奧地利克雷姆斯多瑙河大學的Czaika和美國哈佛大學的Orazbayev兩人以Scopus中1970—2014年的數據為基礎,分析了全球科學家流動的變化[3],發現:


    • 科學家流動變得越來越普遍,流動距離越來越大;

    • 科學家流動的頻率比全社會平均水平高三倍;

    • 科學家流動的重心正在以每10年700公里的速度向東方遷移;同時科學知識生產的重心正在以每10年1300公里的速度向東方國家遷移。


    科學家流動的重心是指科學家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所形成的網絡結構的重心。Czaika和Orazbayev的研究顯示,南歐、南美、東南亞等國家的科學家流動占比逐漸加大,在20世紀70-80年代科學家大量流出的國家,如今已成為科學家的流入國,這其中以印度和中國為代表。過去40余年科學家流動和科學知識生產的重心持續向東方國家轉移,從網絡結構上看,科學家流動的重心從大西洋遷移到墨西哥東邊,移動近2800余公里(平均每十年向東移動約700公里);科學知識生產的重心從大西洋變到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移動5800余公里,平均每十年向東移動1300公里。


    科學家流動的原因


    影響科學流動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而且較為復雜。一項來看OECD的報告稱,全球科學家流動的主流人群是出國讀大學、成為科學家之后回國的人,影響這些人才回流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狀況與簽證移民政策[4]。“政治事件也常常阻礙科學家自由流動。2017年,特朗普三次簽發旅游禁令,禁止特定國家的個人進入美國,提高簽證簽發的要求。2016年6月英國脫歐之后,大批在英國沒有綠卡的歐盟其他國家的研究員人離開英國。2016年5月蔡英文上臺之后,兩岸學者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中國的科學家流動


    近年,在大力引進海外人才的政策激勵下,海歸科學家越來越多,這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了極大的活力,同時,激烈的競爭讓招聘單位的招聘門檻逐年提高。


    以清華大學的顏寧和北京大學的許晨陽為代表的『海歸歸海』曾引發媒體的熱烈討論。媒體上的觀點主要分為兩類,其一,頂尖青年科學家去供職國外大學,是嚴重的人才流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制度該如何反思;其二,本土科學家進入國際頂尖高校任職,是國內學術研究被國際認可的標識,是國內高校向世界一流靠齊的標識。


    國內各地之間的科學家流動頻率并不高,科學家流動常常并不被鼓勵,部分西部高端人才向東部流動甚至被禁止。科學家流動也常常與負氣、矛盾等負面情緒聯系在一起。從原因上來看,我們的文化環境鼓勵『長相廝守』、『天長地久』,畢生供職于某一機構被視為情感上的從一而終,因此,我們也常常見到某些大學評選一些獎項時要求候選人在該大學至少服務20年或30年(差不多一輩子)。


    相關文章

    承認歧視華裔科學家,FBI反思“中國行動計劃”

    “中國行動計劃”結束已有兩年,但寒蟬效應仍在持續。根據《自然》雜志報道,近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代表在一場學術界參與的論壇上,公開承認“中國行動計劃”對在美亞裔科學家造成了歧視,并承諾進行修復......

    安捷倫6495DLC/MS榮膺科學家選擇獎之“2023年度最佳新分析技術產品”獎

    2024年6月19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近日宣布Agilent6495D三重四極桿液質液質聯用(LC/MS)系統榮膺科學家選擇獎之“2023年度最佳新分析技術產品”獎。通過一系列......

    今年高考作文咋寫?企業家、科學家和大學教授說……

    文|《中國科學報》互聯網、人工智能(AI)、太空之旅、科技創新……在2024年高考語文作文試題中,科技詞匯頻頻出現,全國6套考題中有一半關注了科技。于是,我們找了與科技“關系密切”的5位企業家、科學家......

    新領域:探索先進的離子遷移質譜的潛力

    作者:DanielDeBord|2024年6月3日發現離子遷移質譜(IM-MS)的最新創新如何提升蛋白質組學、生物制藥等領域的分析敏感性、準確性和速度。離子遷移質譜(IM-MS)技術的首個原型儀器在6......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首展

    5月30日,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在京舉行首展儀式。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集“采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致力于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首......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5月30日正式開館

    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學家博物館5月30日正式開館,并舉辦首展活動。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向接受采集的科學家代表頒發捐贈入藏證書并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

    中國科學家顏寧獲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

    28日晚,2024年“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舉辦,以表彰她們在生命與環境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中國科學家顏寧是5名獲獎者之一。......

    “追光”科學家四川推介百年杰出科學家故事

    中新網成都5月28日電(王利文)“我渴望長大,像這些科學家一樣,用知識和才能為國家貢獻力量。”在28日舉行的《追光——四川百年杰出科學家的故事》新書推介及贈書活動上,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中學校......

    中國農科院為祁陽站“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5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在湖南祁陽舉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衡陽紅壤實驗站(以下簡稱“祁陽站”)“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暨劉更另院士誕辰95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楊振......

    科學家制成世界上最純凈的硅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合作,研制出一種超純硅,可用于構建高性能量子比特設備。這也是為可擴展量子計算機鋪平道路所需的基本組件。發表在最新一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