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義上,要問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么并不科學,因為根據大爆炸理論,時間本身便產生于大爆炸的那一瞬間,在此之前時間概念尚不存在。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道,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和亞美尼亞埃里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一種圓環結構,讓人們能“透視”到大爆炸發生之前的宇宙。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是大爆炸的“余燼”,是宇宙年齡約30萬歲時遺留下來的,均勻地分布于整個宇宙空間。上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具有各向異性,即在不同方向上溫度有著大約十萬分之一的微小差異,這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最有力的觀察證據。科學家認為,這種微小溫差衍生出了今天這個大尺度的宇宙結構。更重要的是,由于宇宙膨脹發生在大爆炸后1秒之內,溫度變化被認為是隨機的,這將導致宇宙輻射接近均勻的分布。
而彭羅斯和古薩德揚最近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圓環結構,其中的溫度變化比期望值更低,這意味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并非完全隨機。他們認為,這些圓環是超大質量黑洞碰撞的結果,碰撞產生了巨大的、各向同性的能量爆發,遠遠超過了常規溫度變化的能量。但奇怪的是,通過計算,一些大的、近乎各向同性的圓環必定存在于大爆炸發生之前。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存在圓環結構并不是對大爆炸理論的否定,而是支持可能存在多次大爆炸。科學家解釋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循環的宇宙中,一個宇宙終結標志著一個“世代”結束,緊接著會引發另一場大爆炸,開始另一個“世代”,產生一個新的宇宙,這一過程無限重復。科學家認為,黑洞碰撞產生的圓環可能發生在我們這“世代”之前一個“世代”的晚期。
此前,彭羅斯就在研究循環宇宙模型。因為他注意到人們普遍接受的膨脹理論有一個缺陷:它不能解釋宇宙初始為何有這么低的熵值,而低熵狀態(或高度有序狀態)是形成復雜物質的必要條件。循環宇宙的觀點認為,一個宇宙擴張到極限,黑洞將會蒸發,其吞噬的所有信息都將消失,宇宙中的熵也被帶走。如此一來,一個新的低熵宇宙將開始。
由于這些圓環結構意義重大,科學家將進一步證實它們的存在,并檢驗哪個模型能最好地解釋它們。彭羅斯和古薩德揚已經在借助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和1998年“飛鏢”球載望遠鏡(BOOMERanG98)兩個實驗的數據對圓環結構進行探測,并消除儀器誤差的可能性。但即使這些圓環確實起源于大爆炸之前的某個時期,循環宇宙模型也未必能提供最佳的解釋。主要質疑包括,為何兩個“世代”之間存在巨大的尺度轉換,以及為何這一模型要求所有的粒子在未來某一時刻都失去質量。
它看起來像螢火蟲在黑暗中閃爍,慢慢地,越來越多,大塊大塊地點亮屏幕——這不是關于昆蟲的視頻,而是對早期宇宙的模擬。大爆炸之后的一段時間,宇宙從一個完全黑暗的地方轉變為一個光彩照人的環境。這段令人驚嘆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合作者,在大爆炸重要鋰消耗反應7Li(d,n)24He的天體反應率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大爆炸是當前描述宇宙起源和演化最成功的理論之一,而該理論并非十全十美。大爆炸鋰豐度......
1月22日電,鋰元素是宇宙大爆炸核合成產生的三種輕元素之一,它們的豐度是探知大爆炸之后幾秒鐘內宇宙物理狀況的最可靠途徑。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天體豐度研究團隊與日本天文學家合作,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
宇宙演化示意圖。據《自然》雜志官網近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近日草擬了一份新的實驗計劃,擬建造全新設施來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微弱余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早期宇宙在嬰兒期是否經歷過短時間的暴漲——也就......
大爆炸僅為宇宙提供了一些基本構建模塊:大量氫,一些氧,還有少量其他輕元素。藝術家對最早星系A2744_YD4的繪圖。圖片來源:ESO/M.Kornmesser形成行星和生命的所有其他元素都是由恒星燃燒......
這是利用美國宇航局威爾金森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長達9年時間內積累的數據構建的詳盡的宇宙初期全天地圖。這張圖像中可以看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空間上分布的微小不均一性  ......
美國《科學》雜志認為,2013年有6大科學領域值得關注,分別為:單細胞測序、“普朗克”探測微波背景輻射、人類連接組計劃、探索南極冰下世界、癌癥免疫療法和基礎植物研究。單細胞測序: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
12月2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2013年有6大科學領域值得關注:單細胞測序、“普朗克”探測微波背景輻射、人類連接組計劃、探索南極冰下世界、癌癥免疫療法和基礎植物研究。單細胞測序:細胞是生物學......
天文學家表示,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拍到的這些照片展示了這些燃燒的光是大爆炸后形成的最早的星星。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藝術概念圖。該望遠鏡2003年升空,位于外層空間。在......
計算機模擬:當圍繞初生恒星(圖片中央)的氣體盤密度上升過快時,其氣體盤中出現了第二顆恒星(圖片左側紅色部分)藝術想象圖:大爆炸之后,宇宙中并非僅有巨大而孤獨的恒星存在北京時間2月19日消息,科學家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