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團隊完成的科技成果“風化殼型稀土礦的電驅開采技術”在廣東梅州通過廣東省地質學會組織召開的科技成果評價。
稀土礦又稱為“工業維生素”,包括了鑭、鈰、鐠等17個元素。風化殼型稀土礦是我國的特色資源,目前普遍采用的銨鹽原地浸取技術在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效率、浸出周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制約了我國稀土資源的高效綠色利用。
針對現有的風化殼型稀土礦開采工藝(銨鹽原地浸取技術)存在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資源利用效率低、浸出周期長等問題,何宏平團隊在國際上首創了風化殼型稀土礦電驅開采技術。他們通過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揭示了外加電場條件下風化殼中稀土離子活化-遷移-富集機理及其控制因素,闡明了電驅開采“自除雜”過程的反應機理;模擬實驗、放大試驗和場地示范等表明,與現有開采工藝相比,風化殼型稀土礦電驅開采技術在稀土采收率、浸取劑用量、開采周期以及雜質去除等方面均有顯著優化,是風化殼型稀土礦開采的綠色高效新技術。
“該項目研發出的風化殼型稀土礦電驅開采技術,稀土回收率提高約30%,雜質含量降低約70%,開采時間縮短約70%。”何宏平代表示,相關成果在《自然-可持續性》等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11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件(含國際發明專利1件),并建成了5000噸(土方規模)的示范工程。
記者獲悉,本次評價委員會由來自國內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及企業的院士和知名專家組成,他們認真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審查了相關資料,實地考察了示范工程,經質詢討論和評議,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