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022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首屆科學智能峰會在線上召開。為期4天的峰會以“AI for Science:共創新未來”為主題,旨在深刻剖析AI for Science的發展趨勢,探索AI與基礎科學的深度融合。
會上,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深勢科技、高瓴創投共同發布了《2022 AI4S全球發展觀察與展望》,報告選取了全球科學智能領域先進實踐,是首份聚焦AI for Science領域發展的完整報告。
“AI for Science”作為科研范式的重大改變,勢必會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放眼全球,該研究范式對于全球科學家而言均屬于一個較新的概念。如何推動“AI for Science”的發展和生態建設,也成為首日主論壇報告中涉及較多的話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以“發生在當下的科技革命”為題,為本次峰會做開場主題報告。他指出,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為基礎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高維函數的表示工具和數據的分析工具。基礎科學研究將成為人工智能的主戰場,二者結合后的研究成果將會極大促進宏、微觀計算模擬的發展,成為工業設計的全新起點。
多位專家在首日主論壇的致辭和報告中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中國科學院院士湯超在致辭中提到,2018年鄂維南找到自己,希望在北大建立一個交叉學科項目,以探索機器學習在各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應用,并取名為“AI for Science”,如今看來,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甚至是一種新的流行范式。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強調,“AI for Science” 使機器不僅僅能模擬普通人的智能,更可以學會科學家或專家的智能,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全新的研究范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輝更是將這種新的研究范式稱為科學研究的第五范式。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平文指出,“AI for Science” 新范式表現為機理和數據的融合計算,應用數學是該范式的重要基礎。推動該范式的快速落地,要堅持服務于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必要多樣性是破解多樣化算力需求下計算系統結構性失配的根本路徑,必要多樣性+超穩定機制才能產生適應不確定性場景的能力。高性能計算被譽為計算機科學工程的皇冠,9月24日,在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在武漢召......
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長吳一戎9月21日表示,中國空天信息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新階段,迫切需要推動空天信息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以“匯智空......
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和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帶領團隊為我國萬里海疆裝上“千里眼”和“順風耳”,為祖國筑牢堅不可摧的“水下長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
編者按:“災難面前,唯有責任……”伴隨著周喆直緩緩道出這句臺詞,行星發動機依次點火,地球擺脫正在膨脹的太陽流浪向遠方。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中的悲壯一幕雖是虛構,對于太陽的力量卻并未夸大絲毫,她只消......
編者按:十五年后回訪,徐星的辦公室還是初見的樣子:擺滿化石的三面貨架、放著顯微鏡的工作臺、放滿專業書和恐龍模型的書柜、電腦桌……就連他本人也一如往常,溫和儒雅、一身利落,只有兩鬢間的星點白發暴露了些許......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有這樣一位醫者,他確立了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卻放棄申請專利,只為讓更多患者受益。他為國家培養大批醫學人才,桃李滿天下,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
日前,第三屆生態環保產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論壇上表示,某種意義上來說北京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進入一個平穩期。在這背后離不開北京市在政策端的重視。......
他被譽為“中國藥神”,攻克了最兇險的一種白血病,并為了讓更多病人“吃得起藥”而放棄申請專利;他堅持20年每周“開卷考試”,診治疑難病例,言傳身教,為血液學培養出一片“人才森林”,造就“一門四院士”傳奇......
編者按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黨中央決定,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隆重表彰一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
超材料作為21世紀的重大科學突破之一,憑借其獨特的物理特性,在光電、信息傳輸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日前,在由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蘇州實驗室共同承辦的2024浦江創新論壇“面向未來信息產業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