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科學家觀察地球兩極的氣候難題:北極變暖并逐漸喪失海冰,而南極許多地方卻有所降溫,甚至在增加海冰。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更好地了解南北極響應因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對稱現象的基本過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綠色海洋學教授約翰·馬歇爾及其團隊通過研究海洋動力學這一現象發現,由于海洋具有吸收和運輸巨大熱量的能力,其在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由此,海洋環流可以解釋為什么北極變暖比南極更快。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研究人員對海洋和氣候的計算機模擬顯示,溫室氣體排放的多余熱量被南極周圍的南大洋和北大西洋吸收,但是它并不徘徊。取而代之的是,移動的海洋重新分配這些熱量。在南大洋,實力雄厚、向北流動的支流將熱量向赤道分流,遠離南極洲。在北大西洋,單獨向北流動的支流將熱量分流進北極。因此,當南極變暖只是輕度時,北冰洋的溫度升高很快,加速著北極大氣變暖和海冰的損失。
模擬結果顯示,隨著北極變暖速度超出南極的兩倍,每個區域中的溫室氣體反應是不同的。研究人員甚至認為,該模型可以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北極將相當暖和,以至于在夏天沒有海冰。
馬歇爾的研究小組還發現,海洋對于臭氧洞的反應可以有助于解釋到目前為止南極洲周圍的變暖緩慢。人類排放的污染物氯和溴、氯氟化碳,在本世紀初曾達到頂峰而現在慢慢減少,這致使南極上空數百萬平方英尺的臭氧惡化。
研究人員將一個臭氧洞引入到模型中后發辮,在南大洋上空的風速增快,并向南移動,這與在南極洲周圍觀察到的風的變化一致。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強化的風開始冷卻海面和擴大海冰,然后氣候變暖和海冰收縮成為一個緩慢的過程。研究人員認為,發生這種變暖的情況,是由于強風終于疏通了深海區域表面相對溫暖的海水。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5月22日前后,來自各地的民眾手持鮮花、稻穗,趕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深情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楊鑫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祝雪豐,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團隊,紐約市立大學教授AndreaAlù合作,利用數字控制技術和碳化硅MOSFE......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等全國13個單位的專家合作,利用植硅體微體化石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區水稻起源研究,......
記者5月22日從湖南師范大學獲悉,該校外國語學院教授、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領銜的研究團隊,申報的項目“中國韓國學的創新與發展”獲批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重大項目。此次重大項目全球僅招標1項,為期5年,每......
記者5月2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功能因子利用與生物合成創新團隊研究人員從水稻根際土壤中分離得到一株新的紅酵母,在染色體水平上首次獲得了紅酵母高質量基因組信息,并首次發現紅酵母發酵代謝......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5月16日透露,由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廣西環江喀斯特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牽頭,聯合普定、平果、金佛山等國家喀斯特站共同編撰的《國家野外......
中新網昆明5月10日電(記者繆超)多年生茶園內棲息有近千種節肢動物,包括植食性害蟲、天敵昆蟲和蜘蛛等,其中刺吸式害蟲,如茶蚜嚴重損害茶葉的質量和產量。誘集植物作為一種替代植物,通過吸引目標害蟲或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