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向財政部申請成果轉化項目,至少要9個月時間。現在我們可以自主轉讓,只需向主管機構報備就行。”說起現在進行成果轉化的便利,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說,自己和同事是新政策的受益者。
蔣華良所說的新政策,就是今年3月2日國務院正式印發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而在去年10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下簡稱《成果轉化法》)正式實施。《規定》被外界解讀為國務院對《成果轉化法》進一步的落實與細化。
面對《規定》中的諸多政策利好,參加今年兩會的科技界政協委員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不過,在興奮之余,政協委員們更關心的是《規定》條款如何真正落實到每個科技人員的成果轉化工作當中。
激勵的“口子”打開了
與蔣華良有相同的感受還有全國政協委員、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劉永。他一直以來都對科研單位“雙肩挑”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有顧慮:按照黨政領導干部的相關規定,“雙肩挑”人員不能在企業兼職兼薪,成果轉化工作也無從談起。
不過,隨著《規定》的實施,劉永的顧慮也將被打消:《規定》明確,作為科研單位正職領導,如果劉永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雖然不能獲得股權激勵,但他按照相關規定可以獲得現金獎勵。
全國人大代表王志學也認為,《規定》指出,對擔任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獲得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按照分類管理原則執行。“這對有行政級別的領導干部成果轉化的獎勵難題有所明確,正職領導可以獲得現金獎勵,但不得獲得股權激勵。但是,很多科研單位的一把手往往是學術帶頭人或重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該規定對他們的獎勵還是有所限定。不過口子打開了,將會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
實際操作仍存在盲區
科研人員可以去企業兼職或離崗創業,單位保留3年人事關系;在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中作出主要貢獻的人員,獲得獎勵的份額不低于獎勵總額的50%。科研機構、高校的主管部門應當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作為評價指標之一……
在蔣華良看來,《規定》還不可能兼顧方方面面,因此在實際落實與執行過程中,科研機構和高校在成果轉化實際操作層面仍有一定盲區,這就需要科研主管部門及時出臺配套措施,對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撐。
蔣華良表示,“凈收入”核算直接影響到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過程的收益問題。但《規定》對“凈收入”計算并沒有明確說法,這讓很多科研機構犯難。而在中科院的支持下,上海藥物所經過公開討論后做了一個嘗試,把凈收入核算涉及到的人力成本算在50%的成果轉化獎勵里,30%收益給項目組,20%收益給所里,這個方案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認可。”
正是得益于中科院“四個率先”戰略的實施,上海藥物所被劃歸到“創新研究中心”,并被賦予了充分的自主決策權,由此上海藥物所進行成果轉化探索試點就有了底氣。蔣華良認為,“這恰恰說明在促進成果轉化中,相關部門的配套政策出臺是否及時將會直接影響到科研單位的成果轉化效果”。
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除
王志學說,這次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特別提出,實施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措施,這對推動《成果轉化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修訂后的該法從立法上根本解決了科技創新鏈存在的轉化難題。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現在要讓該法真正落地,必須破除相關制度性障礙。”他說,目前,與科技成果轉化法相沖突的行政法規,如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及相關稅務政策還未進行相應調整,特別是國企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核評價辦法應按照修訂后的新法調整為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國大多數科研機構和高校不僅是科研機構,還都是事業機關單位,而其中一些人員更身兼行政管理職務,這種單位和個人的雙重身份屬性所帶來的體制機制障礙對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一直存在。
按照《規定》要求,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科技人員經單位同意,可以兼職到企業等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或者離崗創業,在原則上不超過3年時間內保留人事關系。
“這項規定在實際執行中仍有不小的難度。”劉永介紹說,在新政策下,擔任行政職務的科研人員在選擇“下海”創業之后就面臨著一個現實困難:如果創業失敗,那3年后單位還有自己的位置嗎?“這個問題反映了體制機制障礙問題仍然存在,即科研人員事業身份和行政身份兩個管理政策之間如何做好銜接與統籌。”
此外,讓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委員感到吃驚的是,她在做成果轉化的調研過程中發現,居然有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員并不知道和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成果轉化法》和《規定》已經出臺。“表面上看,這是一些部委傳達和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的力度不夠,深層次反映的還是這些政府部門行政思維和體制機制僵化,即只盯著本部門的一畝三分地,缺乏跨部委之間的協調與統籌。”
在清華大學化工系副主任邢新會委員看來,《規定》出臺都是為了清除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一切障礙,充分調動科研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科技成果轉化真正落地落實落細,否則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缺乏內生動力。
“科技部財政部已出臺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基金由母基金和子基金組成。國家也在緊鑼密鼓地讓新法可操作、可落實,我們拭目以待。”王志學說。
“過去從高校獲得技術專利許可至少需一年,如今從雙方啟動協商到協議簽訂只需半個月,沒想到還是‘零門檻’。”北京高新技術企業維泰凱信新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毅說。近日,維泰凱信新技術有限公司以“零成本”從......
目前,北京市推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已有落地案例——首都師范大學的發明專利“階梯加熱紅外熱波技術測量厚度的方法”通過先使用后付費方式許可給海淀區中小微企業北京維泰凱信新技術有限公司使用,為......
【創新路上好政策】創業投資高、轉化成果不計入績效考核、創業失敗還有可能承擔政策風險,這些擔憂,讓高校科研人員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高質量科創企業總是有點“興致索然”。如何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缺乏內生......
記者從9月29日召開的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配套政策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解決中小微企業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堵點,本次先行先試改革出臺了《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開展高等院校、......
“‘先使用后付費’試點政策,解決了高校和企業成果轉化‘死亡谷’的問題。”在9月29日召開的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配套政策新聞通氣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陳柏強感慨道。多年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9月23日,首期“青苗計劃”暨青年科學家科技成果路演在北京舉辦,孵化自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院所的8家科技初創企業代表,面向線上線下參會的30多家創投機構進行了項目路演活動。本次活動由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
8月31日至9月5日,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舉行。在9月3日首鋼園服貿會成果發布現場,神州信息連續發布六項前沿金融科技創新成果,助力金融數字化,服務實體經濟。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已成為金融......
“我們也想做成果轉化,技術和團隊都是現成的,但沒有錢啊!”某大學教授的這句肺腑之言說出了很多科研人員的心聲。近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在其成立后國家科技成......
29日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1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2020年,3500多家高校院所的合同項數超過46萬項,合同總金額12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當年到賬金額為800多億......
6月8日,浙江省科技廳召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浙江省科技廳黨組書記何杏仁主持會議并講話,廳領導孟小軍、葉翠萍,廳機關有關處室、廳屬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杭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