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群山,綠竹猗猗。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林下經濟研究院落戶貴州桐梓縣。這是該校科技支撐黔北山區竹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的又一舉措。
10余年來,南林大專家扎根黔北山區,科技助力當地竹產業發展,讓“科技竹”挑起了美麗與富裕共生的“金扁擔”,駛上了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無縫對接的“快車道”。
專家團調研竹林。南京林大供圖
“作為一所國家‘雙一流’林業高校,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義不容辭,我們要充分發揮林科特色和竹業研究優勢,寫好云貴川西南竹產區鄉村振興大文章,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做出南林貢獻。”南京林業大學校長勇強說。
為竹資源大縣繪制藍圖
2002年1月,我國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從那時起,南林大就成為貴州省退耕還林科技支撐單位。
2005年,南林大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實施點布局在貴州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赤水市,南林大專家相繼踏上了科技創新賦能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征程,開出一張張符合當地方竹產業發展實際的精準“藥方”。在他們的指導下,《赤水市竹產業發展規劃》《赤水市竹產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桐梓縣100萬畝方竹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方竹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等紛紛出爐,引領赤水、桐梓由竹資源大縣邁向竹經濟強縣。
藍圖再好,也要落地。
2017年,正安、桐梓兩縣又分別與南林大簽訂了方竹開發利用研發項目協議,規定實行“公司+貧困戶+科技”模式,在方竹新品種、竹林培育、竹產品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人才培養與實踐等方面,校地攜手共同推進,分別建立50萬畝、100萬畝方竹新品種及良種繁育基地,打造現代育竹科技示范園,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和科技成果,最終實現生態環境優美,竹產業鏈“優質、高產、高效”美好愿景。
十多年來,南林大專家在綠波浩浩的黔北山區 下“竹”功夫,做“竹”文章,讓當地百姓在綠山包里“鼓腰包”。 2017年,赤水成為國家首批、貴州省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2018年桐梓縣、2020年正安縣相繼摘下了“貧困帽”。
建示范林手把手技術培訓
“多虧了南林大的教授了,他們針對我家的情況,教我怎么育苗、怎么留筍、怎么砍竹子。” 方竹種植大戶金孝方說,以前竹子“望天收”,現在他有底氣,一口氣承包400畝林地,年收入30多萬元,他家4年前還住著磚瓦平房,現在縣城買了兩套房了。
據了解,每年不出正月,國家科技特派團竹木組組長、南林大竹類所丁雨龍教授帶領團隊組成“農技拜年專家團”就會在赤水、桐梓、正安等方竹資源豐富的縣忙活開來,給當地種竹大戶和竹農們手把手地做造林技術培訓。一年里,他們要往返當地10多次,比走親戚跑得還勤。
僅在桐梓縣,像金孝方這樣得到專家手把手指導的種植大戶有180余家。
原本沒指望種竹子能賺大錢的山區百姓,為什么會相信這些南京來的教授?原來,專家團在各個鄉里都建起了示范林。農戶們親眼看到專家種的竹子不僅產筍期縮短了,畝產還能從40-50斤提高到500-600斤。“原來種竹子這么來錢”,山里的農戶喜笑顏開,自此紛紛種下了“致富林”。
南林大教授王福升還組織團隊編寫了通俗易懂的“竹事生產表”,竹農只需依計而行就可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確保“幫在點上,扶在根上”。
不僅如此,專家團還分類培訓人員。近5年來,僅在桐梓縣,專家團共對當地基層領導、技術人員、竹農開展培訓192期,培訓人員萬余名。金孝方說,以前鄉民們騎著摩托車去聽課,現在大家都開著小汽車來參加培訓。
在長期的扶貧實踐中,專家團深知,不僅要培養種植大戶,還要培育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好了,也就等于抓住了農民增收致富的“牛鼻子”。在這種思路下,正安縣頂箐方竹筍有限公司、桐梓縣桐之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一批當地龍頭企業在專家團重點打造下發展壯大。
企業流轉土地,建立起百萬畝自主經營、農民共建的竹林基地,形成“土地變身‘綠色工廠’,農民爭當產業工人”的格局,讓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就業創收。目前,頂箐方竹筍有限公司直接讓14866戶竹農就業、增收。
守住“發展”“生態”兩條底線
竹筍產量上去了,農戶只會把它做成筍干,不好賣,農戶的口袋還是鼓不起來。
必須增加竹筍的附加值,打造竹筍產業鏈。但要想形成產業鏈,光靠農戶行不通。南林大專家團給當地政府支招: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鼓勵農民以土地資源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竹林,龍頭企業投資造林并統購統銷全縣方竹筍,企業賺錢了,再投資建基礎建設。
此舉一下子解決了竹筍的產和銷問題,規模化經營也能使竹筍產業鏈成為現實。方案很快在當地得到全面推廣。
專家團首先幫助企業解決了竹筍保鮮技術。這樣,香脆鮮美的新鮮筍就能進入市場了。當地企業開發的速凍鮮筍和水煮筍實現了“零添加”,無硫筍干、水煮筍、即食筍也徹底告別了“硫磺筍”,并獲得有機產品質量認證。
產業的終端是市場認可。怎么打通產業最后一公里?專家團隊做了兩件大事:積極協助政府組織當地林業部門和企業到上海、浙江、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招商引資;協助政府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
豐收節期間,專家團把方竹產業發展論壇、中國竹業學術大會搬到當地召開,邀請全國竹子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從事竹加工、竹旅游、竹文化的企業負責人等400余人相聚黔北,持續宣傳當地竹產品,做大做靚當地竹產業名片,推動當地竹筍漸次進入全國百姓的餐桌。
換來了金山銀山,還要守住綠水青山。南林大專家認為,要算好經濟和生態兩本賬,讓黔北不僅富起來,還要美起來。
黔北地處高原,南林大專家團結合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創新構建“上闊下竹復合系統”,治理石漠化地貌,指導當地百姓在石漠化或潛在石漠化山林上新造竹林。如今,當地土質有了明顯改善,土壤養分提高,蓄水能力變強,多年未發生大旱和洪澇災害,守住了“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
黔北山區的民富景美吸引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就業創業。外出務工的村民發現,家門口就能賺到錢,于是他們呼朋引伴收拾行囊紛紛踏上返鄉路,真正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綠色發展的‘先鋒隊’,南林大鼓勵專家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與綠色產業發展精準對接,探索出一條‘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科技幫扶模式,將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上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南林大黨委書記趙茂程說。
2月4日,在杭州舉行的遂昌縣鄉村振興分類底圖發布會上,浙江農林大學與浙江省遂昌縣共同發布了遂昌縣鄉村振興分類底圖。這是全國首例以“自然村”為顆粒的村莊基礎數據庫、村莊基礎圖冊、村莊發展指數、鄉村振興分......
1月8日,華南農業大學“萬名學子鄉村大調研行動”出征儀式在該校紅滿堂舉行。現場,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鳳亮為出征學生代表授旗,標志著“萬名學子鄉村大調研行動”正式啟動;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與社會服務處......
“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專題調研情況介紹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齊扎拉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調研組于5月中旬先后赴浙江、遼寧兩省,就“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展專題調研。通......
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加快建設交通強省和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的內在要求。6月27日,全省農村公路安全提升專項行動推進會暨“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現場會舉行。會上提出,......
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28日在云南召開的全國促進脫貧人口增收現場會上講話指出,脫貧人口收入是衡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狀況的重要標志,要加力促進脫貧人口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脫貧......
黔北群山,綠竹猗猗。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林下經濟研究院落戶貴州桐梓縣。這是該校科技支撐黔北山區竹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的又一舉措。10余年來,南林大專家扎根黔北山區,科技助力當地竹產業發展,讓“科技竹”......
黔北群山,綠竹猗猗。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林下經濟研究院落戶貴州桐梓縣。這是該校科技支撐黔北山區竹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的又一舉措。10余年來,南林大專家扎根黔北山區,科技助力當地竹產業發展,讓“科技竹”......
鄉村振興,科技先行。黃岡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制度重要指示精神,從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村鄉土能人中選出一批具有一定職稱和專業技能的人才,圍繞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發......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快速進步,支撐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充......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社會推介2022年全國消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優秀典型案例,中山大學助力“小茶葉”成為云南省鳳慶縣興縣富民“大產業”的案例脫穎而出,成為獲獎的6所高校之一。這是中山大學首次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