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召開中青年科學家發展座談會,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主持會議,聽取了科研人員對優化中青年科學家發展環境的看法和建議,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學家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參加座談。
聚焦穩定支持、科學評價、強化基礎研究、改進科研項目管理等熱點話題,10位中青年科學家暢談問題并獻計獻策。針對深入推進的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以及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特別是破除“唯論文”行動,與會者表示這些改革舉措的落地,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優化了科研環境,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土壤。
減少過度競爭 穩定支持才有穩定產出
做科研,經費從哪里來是科研人員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對于科研啟動經費的需求顯得更為急切。
“要給青年科學家減壓,讓他們有更多精力投入實際工作中,要形成穩定支持機制,鼓勵長期目標的科學探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胡俊杰直言,現在的科研資助體系中穩定性支持不夠,競爭性項目資助仍是科研經費最主要的來源。
胡俊杰建議,通過調整經費渠道,把部分競爭性經費改為穩定支持,如將項目經費轉為基地和人才經費或科研機構的基本科研業務費,來增加穩定支持的比例;對重點領域研究內容實行“擇優滾動支持”,減少過度和重復性競爭,從而讓研究人員能在基礎研究領域潛心鉆研。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研究員黃小茹則提出,可給予不同年齡段的中青年科研人員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30至35歲的優秀人才可以爭取外部資源,但還是應該以大學和學科的穩定支持為主,“可以把經費一定程度上下沉到大學和研究機構,讓他們有穩定的積累”。
破“四唯”之后 評價標準如何定向
“2018年以來,國家在各個層面提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的評價體制。在破除‘四唯’、‘五唯’之后,應該以什么為標準來評價?誰來評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宮勇吉開門見山地拋出問題。在強調評價隊伍多元化的同時,他還提出“能否讓年輕人、沒有‘帽子’的科研人員更多地參與到評審當中?”,保證科技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座談會上,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評價問題,并為建設科學的評價體系建言獻策。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曹志軍表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和特色,要分階段緩評價,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他以所在的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為例,今年畢業生已經不要求一定發SCI文章,有8名沒有SCI論文的畢業生如期畢業,“有論文,有成果,有產品,有產業”都可以是評價指標,在他看來,這就是打破“四唯”、立新標準的導向。
北京化工大學講師朱紹洲提出,細分科研方向的評價,同時劃分前沿創新和應用轉化創新評價。胡俊杰同樣指出,采取符合實驗技術人才工作特點的評價和激勵機制,穩定實驗技術人才隊伍。
關于破除唯論文,與會者不約而同地持贊同觀點。不過,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醫師宋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直言擔心矯枉過正,“ 論文是中青年科學家檢驗和證明自己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在更加客觀、全面、公平的評估方法出臺之前,就像高考一樣,高質量論文的發表還是一種機會,是重要的評判標準”。
創新科技項目管理 淡化“唯項目”傾向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發隆認為原始創新不是計劃出來的,基礎研究前沿創新重要的應該是支持人,而不是特定的項目,給有能力的中青年科學家相對穩定的支持,事后評價其產出的原創性。
“國家也在提倡科技工作者能夠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為了重大問題十年磨一劍。”陸發隆坦言,但在目前的管理和運行體制中基本實現不了,現行評價體制是5-6年考核,科研人員必須在短時間里做出一些東西來滿足考核要求,使得研究目標趨向于短平快。“一定時間內沒有產出,板凳就被抽走了。”
針對國家科技項目管理,與會者各抒己見。北京大學研究員高培建議,交叉學科、前沿研究領域實施科研項目“共同負責人制度”。天津大學教授劉琨則表示,要擴大包干制試點范圍,進一步加強科技計劃項目的綜合績效評價管理。為了進一步促進創新型科學研究,復旦大學教授梅永豐呼吁,科研項目應回歸創新本質,在各類科技評價中淡化“唯項目”傾向,全方位營造中青年科學家創新環境,發揮中青年科學家的能動性。
2025年4月3日,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發布通知,正式啟動2025年度國際杰出青年科學家(國際杰青)計劃項目征集工作。根據《國際杰青計劃管理辦法》,符合條件的中方接收單位需通過國際杰青計劃管理系統進行申報......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各有關單位:科技統計是支撐服務科技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根據《科學技術部科技統計工作管理辦法》(國科發規〔2018〕272號)......
科技部關于開展2024年度科技統計調查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各有關單位:科技統計是支撐服務科技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根據《科學技術部科技統......
2月19日,由深圳海外聯誼會與廣東院士聯合會(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共同主辦、由深圳市福田區海外聯誼會聯合主辦的“圳·智薈”計劃——2025深港院士專家(河套)座談會在深圳河套科創中心舉行。中國......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2023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于12月30日發布。統計數據表明,2023年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要求,強化使命擔當,堅持在夯實基礎同時不斷拓寬發展......
11月8日,由江西省科學技術廳、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鷹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贛湘有色金屬產業科技成果對接會在江西鷹潭成功召開。江西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席宏,鷹潭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毛建華,......
今年5月,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和生態毒理學家MichaelBertram收到了一則令人不安的消息——他的身份被人冒用,進行了數十次虛假的同行評審,涉及提交給《整體環境科學》期刊的多篇論文。該......
下棋、寫詩、繪畫……人工智能(AI)似乎越來越“多才多藝”,就連數學似乎都難不倒它。大語言模型(LLM),如OpenAI的ChatGPT,幾乎在每一次數學測試中都表現良好。不過,此前AI幾乎沒有觸及數......
近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遴選全球高校、研究機構和商業組織中對所在研究領域具有重大且廣泛影響的頂尖科研人才。來自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1200多家機構的6636名科學家入......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關于征集2025年度“中巴(西)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交流項目的通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與巴西聯邦共和國科技創新與通信部關于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的諒解備忘錄》,科技部現啟動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