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科研眾籌已經成為一股支持科研的新力量。然而,國內還沒有出現直接面向科學研究的眾籌網站——
科研還可以靠“湊份子”做?不要吃驚,這是真的。在國外,科研眾籌已經成為一股支持科研的新力量。
這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資金籌集方式,研發者提出有潛力的科研項目,發布到眾籌網站上,向投資者募集一定的科研經費,然后開展研究。
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2012年4月建立的名為“實驗”(Experiment)的眾籌網站,由美國華盛頓大學三位學生共同創建。目前,該網站已從71個科研機構收集到4327個項目,成功上線695個項目,其中272個項目最終眾籌成功,籌集了約150萬美元。
在中國,也有這么一小股力量在暗暗發力,他們也希望建立中國自己的科研眾籌平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生馮克娜等人就是其中的一支。不過,他們搜集了許多數據并多次討論后發現,在中國,給科研“湊份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實驗網的一組數據或許可以解釋這一模式興起的原因:“2010年以來,80%的被調查者要花更多時間寫申請書,67%的人要為研究經費缺乏而努力。”
“科研眾籌是對既有資助的有益補充。”中國科技戰略發展研究院科研辦副主任張九慶說,它將讓科研門檻降低,讓有創新想法的人有機會做科研。
但國內尚未出現直接面向科學研究的眾籌網站。“科研風險很大,也許到最后投資者什么也得不到,研究者能發布的也只是一些目標較為明確的、風險小的研究項目。”一位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尋找不到一條好的分利模式,科研眾籌在國內很難實現。而即使是實驗網,馮克娜等人也發現,眾籌多局限于科研圈內的捐款,范圍很小。
此外,即使眾籌成功,項目開發技術可能帶來的使用糾紛也成為專家們擔心的問題。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林中祥表示,企業更容易成為科研眾籌的投資者,然而幾家企業眾籌之后,技術分享很容易產生知識產權的問題,“是幾家共用技術還是以此共建一個企業?這都是必須考慮的”。
相對于科研眾籌的舉步維艱——作為與其同在互聯網平臺上誕生的“姊妹”——科研眾包,相對走得稍微順利一些。它則是通過互聯網集聚更多的科研智慧,協同解決科研難題。
2009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家蒂莫西高爾斯通過眾包,成功證明了一個數學定理,發表文章時采用了集體署名——“博學者”。后來,他在此基礎上啟動了“博學者項目”,將更多新問題放在網上。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張林剛剛利用眾包形式征集志愿者,共獲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計11萬小時的室內PM2.5數據,可謂成功。“眾包會突破既有學術版圖的限制,帶來傳統科學范式的革命性轉型。”張林說。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斌也在做類似的事情。他研究的生物多樣性數據采集范圍尺度很大,利用眾包的形式可以獲得更多的數據。“相比于官方既有的基于樣本的數據采集,這些數據可能更加真實和具有代表性。”趙斌說。
但大多數人對科研眾包的態度卻并不樂觀。“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用這種方式可能更合適一些。”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員陳安說,基礎研究更多依賴小團隊的力量,眾包方式不一定會帶來好效果。
同時,眾包本身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有人質疑,高噪聲環境下采集的科研眾包結果是否具有科學意義?對此,張林表示,可以通過統計建模對數據去噪,從而打破以前基于樣本的數據獲得限制。
此外,一開始大眾的參與是出于好奇心,那么科研成果產生的信息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產生社會意義甚至是經濟收益呢?趙斌認為,需要考慮建立良性循環的機制。“比如,我會考慮與商業合作者結合做一個計步器,免費發放給人群使用,同時在里面附加其他的功能,以測取大氣的溫度、濕度等。”
此外,專家指出,還須建立規范的科技服務標準。“科技服務業本身就是一個不標準化的行業,互聯網化后會遇到很多麻煩。”易科學網站也在打算推出類似的服務,其聯合創始人易勝杰表示。
2024年12月3日,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信息科學部在北京召開專項項目“數據市場制度設計與關鍵技術”評審會議。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江松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國家數據局政策與規劃司副司長欒......
“在這個從氣候變化到公共衛生危機等方面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的時代,科學在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方面的作用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12月5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開幕,聯合國教育、科......
12月1日,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第七屆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暨頒獎典禮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校區圓滿落下帷幕。來自全國57個推薦單位的166支代表隊為公眾呈現了一場精......
12月5日,以“數字科技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數字地球青年創新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會上頒發了國際數字地球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教授直偉、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12月5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在光明云谷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論壇以“聚力”“聯動”“揚帆”為主題,匯聚國內外科技、教育以及產業領域各界人士,共議科技前沿發展趨勢。據了解,......
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率真與真實——卡拉瓦喬的藝術世界”展覽正在展出。展覽的唯一主角,是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晚期藝術杰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以一幅真跡作品為中心而展開的......
2024年11月9日至11日,首屆分析科學與儀器大會“8分會-質譜科學與儀器”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分會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
中國科學技術館發布《鋪設通往科學之路——面向變革時代的科技館》出版采購項目評審結果公告公告原文:各有關單位:按照《中國科協采購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本項目分別于2024年9月18日和10月8日發布了申報......
23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主題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在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相關主題會議上,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共享協作倡議正式發布。該倡議提出四方面行動:共建全球網絡,增加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的數量并......
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指南引導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數據流通市場的基礎理論與治理方法”項目指南以數據要素為核心引擎推動數字經濟深化發展,有利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