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8月4日電(記者陳杰、顧玲)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水資源與水安全、生態安全屏障、區域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這是記者4日從科技部、中科院在青海西寧召開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學術交流會議上獲悉的。
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具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在水源涵養、水文調節、固碳與氣候調節、科學教育與文化服務等方面具有廣域甚至全球性意義。他建議加快實施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修復工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史培軍基于科考調查數據,構建了大氣氧含量與海拔、氣溫、植被、土壤、太陽輻射、水分條件等影響因素的貢獻率計算方法,認為海拔不是近地表大氣氧含量的唯一控制因素,氣溫、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的貢獻率在50%以上。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科研團隊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地表植被覆蓋圖、年均植被產氧量圖,論證了高原大氣氧含量時空格局。
“生態產品是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物質和服務產品的總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云從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生態系統最終產品、生態產品功能量等方面提出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思路,進一步構建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方法和數學模型,為建立高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科學依據,促進青藏高原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資源,探索基于生態資源的綠色發展新模式。
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趙新全圍繞“自然保護地類草地生態系統原真性保護和再野化實踐”,提出自然保護地食草野生動物與放牧家畜平衡管理的舉措,探索以原真性保護效果為依據的新補償機制,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
孫鴻烈(下)在青藏高原做考察記錄。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韓揚眉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到墨脫260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這里是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藏東南。1974年,孫鴻烈帶隊風餐露宿,徒......
10月1日,2023年卓奧友峰科考18名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據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介紹,目前卓奧友峰綜合科考已經獲取了一批珍貴的樣品和數據,科考隊將進一步深化分析研......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研究員林戰舉團隊參與的青藏科考指,可可西里多年凍土呈現快速退化狀態,并由此誘發大量的熱喀斯特地貌發育。可可西里是中國面積最......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場跨學科學術交流“氣候變化與碳循環”主題交流活動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形式召開。與會科學家帶來了近期我國自主研發的“貢嘎”大氣碳反演系統的好消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 題:發揚老一輩青藏科考精神,積極參與全球碳計劃——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樸世龍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中,科研人員在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貢嘎山東南坡,發現了“失蹤”百年的極度瀕危植物——尖齒衛矛。1908年,英國植物學......
8月19日,正值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賀信五周年,科技部、中科院在京召開老中青科考專家對話座談暨青年學術交流會,會議由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主持。孫鴻烈、陳宜瑜、姚檀棟等院士回顧了兩次青藏科考中不畏艱......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對揭示環境變化機理、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2022年......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到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與阿里站科......
中新網西藏阿里8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作為漢藏文獻中記載的青藏高原上一個地域廣闊并有重大影響的部落聯盟/王國,象雄(又稱“羊同”,約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7世紀)相關的歷史文化與考古研究長期以來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