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125.shtm
10月11日,秈型雜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座談會在湖南長沙舉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20多位院士以及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種業龍頭企業代表與會。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沈曉明出席會議,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主持座談會。
1973年,袁隆平院士領銜研究的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三系”配套成功,標志著雜交水稻研究成功。50年來,全國持續開展雜交水稻大協作,廣泛交流育種材料,相互啟迪研究思路,創造了不育系、恢復系和雜交組合的遺傳多樣性,保障了雜交水稻的高質量發展,造就了一代代雜交水稻人才。
會上,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宣讀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來的賀信。賀信中說,袁隆平先生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在袁先生的率領下,兩系雜交稻、超級雜交稻、第三代雜交稻、鎘低積累水稻和耐鹽堿雜交稻等相繼研究成功,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為消除人類饑餓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
賀信中說,50年來,袁先生率領創新團隊在雜交水稻研發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袁先生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帶領創新團隊大力推動雜交水稻國際合作與交流,至今已累計為近70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廣受歡迎,為世界農業科技創新、世界糧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國際水稻研究所中國辦事處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曉明宣讀了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的賀信。賀信中說,雜交水稻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里程碑式研究成果,是半個世紀以來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對世界農業和糧食安全具有重大的貢獻。50年來,雜交水稻在理論創新上取得了三次突破,并經歷了四次高產飛躍。更重要的是,雜交水稻是解決亞洲和非洲地區糧食短缺問題的希望燈塔。
沈曉明就加強雜交水稻創新合作提出五點建議,強調要加強重大平臺共建共享,通過重大平臺整合科研資源,實現創新資源共享與功能互補,共同打造種業國家戰略核心科技力量;加大科技協作攻關力度,培育一批戰略性新品種;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雜交水稻種業產業化水平;大力培育種業創新人才,著力培養一批雜交水稻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深化雜交水稻國際合作,讓雜交水稻更好造福世界。
?
資料圖。2022年4月,袁隆平院士的銅像在長沙揭幕。王昊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