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游艾青領銜的水稻育種團隊選育的雜交稻粳兩優202/181在非洲布隆迪共和國通過審定。這是我國首個通過國外審定的粳型雜交稻品種。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國家收入的70%來自農業,水稻為布隆迪主要糧食作物。其原水稻品種種子純度不高,存在植株高矮不齊、莖稈柔弱、抗病性差、產量低下等問題。
游艾青團隊選育的新品種采用分子標記篩選和花藥培養結合的育種技術,具有高產、耐寒、抗稻瘟病及白葉枯病等優點,在云南高海拔地區的多點示范中表現優異,畝產量可達800公斤以上,適合推廣種植的海拔高度最高可達1850米。
經中國駐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層層篩選后,雜交稻粳兩優202/181進入布隆迪高海拔區域試驗種植,實驗表明,其比當地主栽品種每畝可增產200公斤以上,產量近乎翻倍,增產潛力巨大,引起當地政府重視。
雜交稻粳兩優202/181是在湖北省科技廳技術創新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長期資助下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兩系雜交稻研究起源于湖北,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長期堅持開展兩系粳型雜交稻育種研究,育成了我國第一個兩系粳雜品種鄂粳雜1號。
近日,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游艾青領銜的水稻育種團隊選育的雜交稻粳兩優202/181在非洲布隆迪共和國通過審定。這是我國首個通過國外審定的粳型雜交稻品種。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
近日,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游艾青領銜的水稻育種團隊選育的雜交稻粳兩優202/181在非洲布隆迪共和國通過審定。這是我國首個通過國外審定的粳型雜交稻品種。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中國水稻研究所科研樓里的這句標語,默默影響著一位在此從事水稻育種技術研究的年輕人,他叫王克劍。1983年出生的王克劍已是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
“最近,我們團隊正在整理剛從海南南繁基地收回來的雜交稻種,準備這幾天播種下去,以查看無融合生殖水稻的綜合性狀。實驗人員會對稻種進行實驗室育苗監測,跟蹤其生長情況……”剛見到記者,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王......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熊國勝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雜交稻實現“綠色革命”的伴侶基因,這一基因決定了雜交稻穩產高產的性......
把雜交水稻的種子“印刷”在紙上,再平鋪到田地里,機插雜交水稻育秧就基本完成了,種子用量少而且產量高……記者近日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鄒應斌教授團隊研發的“雜交稻單本密植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取得重......
記者10月29日從河北省科技廳獲悉,當天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在河北省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通過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203.36公斤,再次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提前實現了......
去年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當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培養的第12位院士。劉耀光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當選院士更是對自己的鞭策,要繼續......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研究組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系統解析了水稻粳稻與秈稻雜種不育問題及遺傳特性,發現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并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該研究有望解決水稻雜......
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找到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的新技術路徑。這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