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1-30 09:03 原文鏈接: 精準醫學掀起“蝴蝶效應”

    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一項精準醫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會產生什么樣的“蝴蝶效應”呢?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在國內成立了首個精準醫學學科二級學科。這個落地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的學科正在把一批精準醫學技術推向臨床,醞釀著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場新風暴。

    驗尿可知是否患癌

    在基因組所,研究員慈維敏正以尿液為對象,開展基于基因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特征的泌尿腫瘤無創診斷研究。通俗地講,就是利用尿液中尿沉渣里的脫落細胞和游離DNA,判斷一個人是否患癌、患了什么癌、處于癌癥早期還是晚期、能否治愈。

    泌尿系統的解剖學位置,使其更容易通過尿液將腫瘤變異細胞直接釋放出去,特別是膀胱癌細胞。“我們可以用微量尿液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從而準確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泌尿系統腫瘤。”慈維敏告訴《中國科學報》,尿路上皮癌就是對這一診斷方法十分敏感的癌種之一。

    利用該方法,他們可以對尿路上皮癌進行風險分層,從而對患者進行精準分類治療。如由馬兜鈴酸引起的尿路上皮癌是一類低危類型惡性腫瘤,可通過早期診斷和監測進行保腎治療;DNA甲基化低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也是低風險類患者,即使是肌層浸潤性的,也可進行保腎治療。

    當前,我國每年新發腫瘤人數逾450萬、死亡人數超300萬,均列全球之首。慈維敏希望以泌尿腫瘤研究為核心,使尿液微量樣本的基因組學檢測包含更多信息,組合出包含各種癌癥特征的“條形碼”,只要一次檢測,就能對癌癥進行精準診斷和溯源。

    白血病低劑量化療

    除了泌尿系統腫瘤外,目前還有一種常見的血液腫瘤困擾著中國至少400萬人,它就是白血病。據統計,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約4萬名,其中50%是兒童。

    目前,高劑量化療是治療白血病的主要手段,為盡可能對腫瘤細胞“趕盡殺絕”,臨床上往往采用最大耐受劑量化療。而這容易導致血小板缺乏等嚴重并發癥,產生高額費用,迫使貧困家庭放棄治療。

    基因組所研究員王前飛曾親眼目睹患兒的痛苦和這些家庭的無奈,這極大觸動了他。

    2014年起,王前飛團隊與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將1/10劑量化療藥物聯合細胞因子G-CSF方案(低劑量聯合方案)用于治療初診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并采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全程跟蹤檢測療效。

    他們評估了183例患兒的療效,結果表明該方案具有與傳統常規化療相似的臨床和分子療效,并可使人均單療程治療費用節省2萬到3萬元。目前,低劑量聯合方案已被寫入中低收入國家兒童AML診療指南、中國兒童及青少年急性白血病診療指南2021(III級專家推薦)等。

    但王前飛表示,我國III級專家推薦僅是參考選用療法,尚未成為國內白血病治療一線方案。“從精準醫學的角度看,我們希望只要通過其分子特征檢測,就能判斷一名患者是否適合使用低劑量聯合方案。”

    實現這一目標面臨不少挑戰。王前飛和團隊近年來開展了不同劑量化療藥、靶向藥等多種治療方案的耐藥演化機制研究,發現了多種潛在診療新靶點。同時,國內多家醫院已聯合啟動了低劑量聯合方案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自2018年以來,已隨機入組了400余例患兒,為深入研究低劑量聯合方案的分層特征提供了臨床資源和研究基礎。

    試管中的新一代生殖輔助技術

    與致力于攻克腫瘤的慈維敏、王前飛不同,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試圖探尋人類生命早期的秘密——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問題。

    10年前,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劉江試圖用斑馬魚回答這個問題。現在,他和合作者在國際上首創的試管嬰兒篩查新技術——胚胎植入前DNA甲基化篩查技術,已經幫助100多個家庭擁有了健康的寶寶。

    當前,我國育齡夫婦不孕不育率達18%,每年做試管嬰兒的家庭達到100萬。“但現有輔助生殖技術仍存在三大問題,即出生率較低、出生缺陷較高、表觀遺傳引起的出生缺陷不能提前篩查和避免。”劉江分析道。

    據統計,我國臨床輔助生殖技術的出生率僅約30%,且試管嬰兒患印記疾病的概率為3&permil;,是自然分娩嬰兒患病率的兩倍。這些疾病往往導致嬰兒智力發育障礙乃至死亡,而當前臨床無法篩查和避免。

    如何篩選高質量的囊胚,提高試管嬰兒的出生率?劉江發現,大量早期胚胎中存在DNA甲基化圖譜的異常,這與胎兒低出生率相關。此外,從DNA甲基化圖譜數據中能獲得胚胎的染色體非整倍性信息,可用于產前遺傳學診斷。這為輔助生殖技術提供了一種新型篩選方法。

    在臨床試驗中,劉江與山東大學陳子江院士團隊合作,發現基于DNA甲基化圖譜的篩選技術可以使試管嬰兒出生率達到65%以上,是當前我國試管嬰兒整體出生率的兩倍。這種方法在囊胚發育第五六天就能發現其是否優良,從而將疾病發現時間大幅提前,避免了出生缺陷,提高了嬰兒健康水平。

    相關文章

    受蝴蝶翅膀啟發,最輕涂料制成

    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從蝴蝶翅膀中汲取靈感,開發出一種自然、環保的新型節能涂料,它能隔熱,可以是任意顏色,保留時間長達幾個世紀,它也是迄今為止創造的世界上最輕的涂料,這種顏料著色劑替代品有助于節......

    精準醫學掀起“蝴蝶效應”

    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一項精準醫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會產生什么樣的“蝴蝶效應”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在國內......

    西藏驚現新品種蝴蝶?科學家:正在形成中

    日前,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團隊在對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及周圍地區進行蝶類物種的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在我國從未被記錄過的蝴蝶物種——幻紫斑蝶指名亞種。昆蟲研究室副研究員達娃介紹:“該次采集到的......

    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進展發現表型多樣性進化遺傳基礎

    蝴蝶因其豐富的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

    昆明動物所研究團隊在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獲進展

    蝴蝶因其豐富的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

    蝴蝶遷徙可飛越撒哈拉

      小小蝴蝶能飛多遠?一項新研究顯示,小紅蛺蝶每年在歐洲與非洲之間來回遷徙,其間兩度飛越撒哈拉沙漠,總里程最長達1.2萬公里。小紅蛺蝶是一種世界多地常見的蝴蝶,翼展5至7厘米,翅膀......

    最早蝴蝶化石揭示喙的進化

    如果讓你畫一只蝴蝶,你會怎么下筆?用像舌頭一樣的喙在花朵上吸取甜甜的花蜜。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多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蝴蝶化石,研究人員如今估計,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前,生長著喙的蝴蝶就已經在這顆星......

    俄羅斯發現蝴蝶新物種:具有46條染色體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俄羅斯科學家對一種常見蝴蝶的種群進行分析之后發現,它們原來屬于一個全新的物種,而且擁有非常特別的基因組構成。俄羅斯圣彼得堡動物學研究所的昆蟲學家兼演化生物學家V......

    鱗翅讓蝴蝶飛得更高

    航空工程師經常尋找方法讓飛行變得更加有效。現在,他們從自然界發現了一種實現這一目標的特殊技能:蝴蝶翅膀上的鱗。這些極小的鱗約0.1毫米長,像屋頂的瓦片一樣排列在翅膀上,使它變得有點粗糙。但在此之前,無......

    中國科學家Nature子刊發布CRISPR/Cas9基因編輯新成果

    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華大基因研究院和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稱,他們構建出了兩種蝴蝶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并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蝴蝶進行了基因編輯。相關研究成果發布在9月10日的《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