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6-18 09:17 原文鏈接: 精神神經疾病的研究取得進展

      當前,全世界約有7000萬至1億人患有早期阿爾茨海默病,10億人正遭受精神障礙困擾。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藥創制迫在眉睫。

      6月16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兩項“背靠背”研究成果。一篇題為《代謝型谷氨酸受體mGlu2和mGlu4與G蛋白復合物結構》,另一篇題為《人源mGlu2和mGlu7同源和異源二聚體結構》。上述研究首次對代謝型谷氨酸受體(mGlu)從非活化到完全活化狀態精細構象變化過程進行了全面闡釋,并揭示了其同源和異源二聚體復雜的信號轉導模式,為深入認識該類受體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功能調控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全面認識C類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信號轉導機制具有重大意義。

      上述兩項研究成果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王明偉研究組、柳紅研究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飛研究組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劍峰研究組合作完成。

      新的治療靶點

      《科學美國人》曾刊文稱,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研發失敗率高達99.6%。

      mGlu屬于C類GPCR家族,是人體內最重要的神經遞質受體之一。目前人體共發現了8種mGlu(mGlu1-8),其功能涉及學習、記憶、情緒以及疼痛感知等,是阿爾茨海默病和精神分裂癥等疾病的治療靶點。

      然而,迄今尚無靶向這類受體的藥物成功上市。C類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對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藥創制具有重要意義。

      “與其它類型GPCR不同,mGlu等C類GPCR具有獨特的激活機制,受體必須形成同源或異源二聚體才能行使功能。”吳蓓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但是,長期以來不同類型二聚化對于受體活性的調控機制和該類受體如何激活G蛋白等細胞內效應蛋白一直不清楚。

      為了輔助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研發,探明mGlu2與潛在藥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機制,2015年,吳蓓麗團隊開始瞄準mGlu進行研究。

      隨著研究團隊的壯大和研究經驗的積累,吳蓓麗團隊逐漸深化研究內容,由最初的輔助藥物開發,轉變為同時系統地解決亟待回答的科學問題。

      “GPCR結構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難度,由于C類GPCR的構象更為復雜性,因此對它進行結構和功能研究更加困難。”吳蓓麗說。

      解析三維結構

      以往研究表明,C類GPCR二聚體通過調節兩個亞基間的相對構象調控受體的功能。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解析不同mGlu的結構,發現不同受體以不同方式形成同源二聚體將各自構象穩定在非活化狀態。

      研究顯示,與之前測定的mGlu5結構類似,mGlu7的非激活態結構呈現出一個完全開放的構象,兩個亞基的跨膜結構域之間距離較遠,沒有直接接觸。

      不同的是, mGlu2二聚體中的兩個跨膜結構域彼此靠近,通過各自的第四跨膜螺旋形成緊密的相互作用。

      對此,研究人員利用氨基酸突變和細胞信號轉導實驗,進一步證實mGlu2中的這一二聚體界面是該受體亞型特有的,在穩定受體的非活性狀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發現展示了該類受體功能調控模式的多樣性。”吳蓓麗說。

      “我們希望全面解析不同活性狀態下的mGlu,尤其是激活態。”為此,吳蓓麗團隊又針對mGlu2與激動劑結合的復合物開展研究。

      基于mGlu2分別處于非激活態、激活中間態和完全激活態的結構,研究團隊首次完整闡釋了mGlu在整個活化過程中的精細構象變化,為深入理解C類GPCR的激活機制提供了關鍵信息。

      此外,研究團隊還解析了mGlu2跨膜結構域分別與兩種負性變構調節劑結合的復合物結構,并開展了系統的功能研究。

      團隊“背靠背”作戰

      實際上,國內外對C類GPCR的研究已有一段時間,在吳蓓麗看來,此次之所以能揭示C類GPCR二聚化及功能調控機制,一方面得益于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在于“背靠背”作戰的大團隊。

      雖然有了冷凍電鏡技術的加持,但研究仍很困難。“我們從現有的8種mGlu中篩選出了mGlu2,但當時的冷凍電鏡技術并不太適合解析mGlu2的結構,所以我們采用了X射線晶體衍射法測定蛋白質的方法,但這需要獲得非常穩定的蛋白樣品。”吳蓓麗說。

      由于缺乏經驗,研究團隊最初是摸著石頭過河。經過兩年多的摸索,他們終于獲得了高質量的蛋白樣品。

      然而挑戰才剛剛開始。“雖然獲得不錯的蛋白樣品后,可以開始嘗試使用冷凍電鏡技術,但由于經驗不足,加上mGlu2具有較強的構象靈活性,整個工作充滿了挑戰。”吳蓓麗告訴《中國科學報》。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就在大家認為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蛋白樣品時,研究團隊又陷入了數據收集的困境。“由于C類GPCR具有很強的構象靈活性,很難收集到高分辨率的數據,需要通過收集海量的數據,才能選出最優數據。”吳蓓麗說。

      課題組除了教師外,還有多位博士生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這項研究上,看到多年努力始終沒有取得重大突破,面對畢業等各方面的壓力,學生們也一度感到苦惱。

      為此,課題組教師鼓勵學生成立互幫互助小團隊,彼此鼓勵,互相學習。最終又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解析了6個電鏡結構,“每一個結構后面都有海量數據,少則需要3~4天的收集時間,多則需要7~8天的收集時間。”吳蓓麗說,為了爭分奪秒地整理數據,這些學生在實驗室度過了大年三十。

      在吳蓓麗看來,這些問題的突破也得益于大團隊的研究成果,“很多科學問題是觸類旁通的,隨著整個平臺成果的積累,很多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mGlu還有很多科學問題待解,未來我們希望在回答科學問題的同時,輔助藥物研發,這是我們最主要的方向之一。”吳蓓麗表示。


    相關文章

    學者闡述外源注意不同階段神經機制

    近日,華南師范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本馳應邀在《認知科學趨勢》(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發表Spotlight短文,介紹了基于顯著干擾的外源性注意的神經加工機......

    三百六十度安全記錄神經信號,“環繞式”植入物治療脊髓損傷試驗成功

    脊髓損傷可導致嚴重的殘疾。現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用包裹脊髓的微型柔性電子設備,成功記錄了大腦和脊髓間的神經信號。這一設備首次實現360度安全記錄信號,提供脊髓活動的完整圖像。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

    網絡神經外科將成為腦科學轉化研究的紐帶

    百年神經外科發展史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即經典神經外科時期、顯微神經外科時期和微創神經外科時期。2012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計劃”,目標是對特定腦功能的神經聯結通路和網......

    東南大學研究者們揭示了治療惡性膠質瘤的潛在靶點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膠質瘤細胞具有快速增殖、遷移和侵襲的特點,以及刺激血管生成的能力,膠質瘤以侵襲性和擴張性的方式生長,隨后發展到更高......

    揭示新的藥物靶點:KRAS蛋白的構象控制位點

    控制KRAS:揭示關鍵癌癥蛋白的變構位點研究人員在基因組調控中心和威康薩克研究所利用深度突變掃描技術全面識別了蛋白質KRAS中的變構控制位點,該蛋白質是許多類型的癌癥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科學家們使......

    揭示帕金森病中蛋白聚集的秘密:NEMO蛋白的關鍵作用

    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或阿爾茨海默病,與大腦中蛋白質聚集的沉積有關。當細胞廢物清除系統存在缺陷或超負荷時,這些聚集物會積累。一種主要與免疫系統信號傳導過程相關的蛋白質NEMO可以防止帕金森病中發生......

    自適應神經連接光子處理器問世

    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牛津大學聯合團隊現已開發出一種所謂的基于事件的架構,該架構使用光子處理器,通過光來傳輸和處理數據。與大腦類似,這使得神經網絡內的連接不斷適應成為可能。這種可變的連接是......

    我國學者發展出外場誘導的神經網絡力場新方法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蔣彬教授課題組在發展場誘導的原子神經網絡力場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原子模擬是人們在微觀層面理解復雜化學、生物和材料體系的光譜、......

    將領域知識引入神經網絡,MIT團隊用光譜Transformer研究非靶向代謝組學圖譜

    代謝組學研究已經確定了介導細胞信號傳導、競爭和疾病病理學的小分子,部分原因是大規模社區努力測量數千種代謝物標準品的串聯質譜。然而,在臨床樣品中觀察到的大多數光譜不能與已知結構明確匹配。令人驚訝的是,用......

    突破國外封鎖!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開始量產

    核磁共振儀器被譽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對于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有重大意義,但這項技術長期被國外封鎖。不久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開始量產。將核磁共振儀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