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11-16 14:33 原文鏈接: 紅肉是“致癌物”還是“致癌風險因素”

      今年9月,《柳葉刀》雜志刊載的兩篇論文得出了違背規范膳食指南及沖擊健康飲食方式的結論,那就是多吃脂肪,死亡率低;多攝入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風險;飽和脂肪減少中風的風險,這引起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委員許世衛、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胡大一和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范志紅等專家的質疑與反駁。

      同樣,去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將“紅肉”列入致癌物的結論也引起了軒然大波,遭業內專家質疑。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校長周光宏在2017年中國畜產品加工科技大會上表示,紅肉致癌不僅缺乏實證支撐,紅肉概念的本身也充滿矛盾。

      2015年10月16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公告稱,紅肉(牛、羊、豬等)是2A級可能性致癌物,加工肉(火腿、香腸、肉干等)是1級確定性致癌物。以每天食用量140克計,每增加100克紅肉或50克加工肉,腸癌風險就增加17%或18%。

      2016年《國際醫學雜志》發文指出,每天食用100克以上紅肉,中風和乳腺癌風險各增加11%;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15%;腸癌風險增加17%;晚期前列腺癌風險增加19%。

      那么,為什么多吃脂肪降低死亡率?多吃碳水化合物反而提高死亡率?紅肉到底能否致癌?可能的原因是研究設計忽略了食物—腸道—疾病“三角關系”中的腸道因素。

      致癌風險不一定致癌

      紅肉及加工肉導致食用者致癌風險增加的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一般是在動物實驗基礎上,通過開展人體試驗進一步評估,需要匯總不同試驗中某段時間內吃肉者與不吃肉者的患癌數據,然后經過大數據分析,最終計算出致癌風險。例如,加工肉增加致癌風險的結論就來自長達20年多達800個研究報告的大數據分析。

      雖然人體試驗結果相對嚴謹準確,但這并不代表設計完美無缺。最大缺陷是無法排除參與者的遺傳多樣性引起的個體差異性,志愿者可以按年齡、性別和既往病史分組,但無法按他們修復基因缺陷能力的強弱分組。這就是為什么即使得出紅肉導致胰腺癌、前列腺癌及加工肉導致胃癌風險增加的結論,卻因數據的個體差異太大,無法排除統計學誤差。

      這就給出了一個強烈暗示,致癌風險并不等于必定致癌,差異就在于每個人的遺傳易感性。通俗地說,不是每個吃肉的人都會得癌癥,否則致癌風險就應該是100%,而不是低于20%。

      人的抗癌能力決定是否致癌

      一個人是否會患癌癥,決定性因素是其易感性的遺傳傾向,取決于作為“負能量”的致癌物與作為“正能量”的抑癌基因之間博弈的結局。這里所指的致癌物,包括任何能使DNA發生變異尤其是令基因功能出現異常的環境理化因素,如輻射、重金屬污染、加工肉中的亞硝酸鹽、香煙中的苯并芘、發霉變質食品中的黃曲霉素等。

      人在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各種致癌物,但并不是每個接觸者都會變成癌癥患者,只有那些DNA損傷修復能力弱的人才會患癌。比如,同樣接觸致癌物,攜帶家族性BRCA1缺陷基因的美國影星安吉拉·朱莉患上乳腺癌和子宮癌的幾率,就比BRCA1基因正常的婦女高得多,因為她體內無法合成能修復DNA損傷的正常BRCA1功能蛋白。

      紅肉及加工肉是否致癌,也取決于人的抗基因突變能力。可以說,紅肉及加工肉致癌只是一種可能性,并不具有確定性,是否致癌的決定性因素是遺傳易感性,并非單純的致癌物暴露。

      鮮為人知的另類個體差異

      更重要的是,目前所有人體試驗的組織者都忽略了一個會造成巨大實驗誤差的重要來源,那就是腸道這個“黑箱”里的“暗物質”——腸道菌群。由于食物必須經過腸道消化后才能吸收,而腸道細菌或多或少參與了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因此評價紅肉及加工肉的致癌風險又怎能置腸道菌群于不顧呢?

      腸道內不僅有各種細菌和真菌,也有大量病毒、寄生蟲等其他寄居微生物。每個人的腸道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完全不同,這也就決定了食物及藥物進入腸道后的命運各不相同。

      僅就細菌而言,腸道內分布著消化肉類和蔬果類的各種細菌,可以形象地稱其為“肉食菌”和“素食菌”。現在知道,某些肉食菌可以把部分肉類成分轉化為潛在致癌物,素食菌則把蔬果中人體不能消化的纖維素轉變成抗炎短鏈脂肪酸(丁酸、丙酸等)。因此,不妨把肉食菌和素食菌簡單地理解為“壞菌”與“好菌”。

      顯然,腸道中好菌與壞菌的比例直接影響吃肉者的致癌風險。說得通俗點,腸道內好菌多、壞菌少的人,即使吃肉也很少致癌或完全不致癌。相反,腸道內壞菌多、好菌少的人,只要吃肉就很可能致癌,而且吃肉越多,致癌風險越高。

      腸菌轉化紅肉成分致癌

      除了加工肉中的亞硝酸鹽是明確的致癌物外,并未在紅肉中檢出任何致癌物,這說明紅肉本身并不致癌,只有腸菌轉化紅肉中的某些成分產生的致癌物才可能是致癌的“罪魁禍首”。那么紅肉中含有哪些潛在的致癌成分呢?

      血紅素是第一個被驗證的紅肉潛在致癌成分。荷蘭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小組于2015年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論文稱,飼喂血紅素的小鼠出現小腸上皮組織異常增生,而同時服用抗生素的小鼠卻無此增生現象。他們解釋說,血紅素能滋生腸道嗜黏液蛋白AKK菌,它能將覆蓋在腸黏膜上的黏液蛋白二硫鍵還原,使黏液蛋白降解而失去保護腸黏膜的作用,導致腸道細菌靠近腸黏膜誘發炎癥,并上調致癌基因和下調抑癌基因而致癌。

      左旋肉堿是第二個被證實的紅肉潛在致癌成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華裔科學家在《歐洲醫學中心基因組學》發表論文指出,腸道細菌轉化左旋肉堿產生的N-氧化三甲胺可誘發結直腸癌。此外,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臨床機構的科學家在《自然·醫學》發文表示,N-氧化三甲基胺能使小鼠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癥。

      肉中所含硫酸皮膚素及骨、軟骨中所含硫酸軟骨素可能是另一類更隱秘的致癌因素,因為它們含有的硫酸酯可促進硫酸酯酶分泌菌生長,同時也能消化腸黏膜的黏液蛋白,使腸菌泄漏入血引起全身慢性炎癥。雖然現有零星證據已表明腸菌激發的炎癥可以誘發腫瘤樣增生,但尚需更多實驗數據加以佐證。

      總之,紅肉及加工肉致癌是以腸道菌群紊亂為條件的,目前僅以肉本身化學成分為依據的致癌風險分級規則值得商榷,建議IARC在今后實施的臨床試驗中考慮納入志愿者腸道菌群的個體差異,在此基礎上發布更科學和更嚴謹的紅肉及加工肉食用指導意見。

    相關文章

    瑞幸、星巴克等59款咖啡被檢出致癌物手上的咖啡突然不香了?

    近日,福建省消委會對福州市20家咖啡銷售單位的59款現制現售咖啡開展比較試驗,均檢測出低含量的2A類致癌物“丙烯酰胺”,樣品涉瑞幸、星巴克。消息一出,#59款咖啡全部檢查出致癌物#的話題登上了熱搜。這......

    丘比,從細微處關注中國消費者健康飲食

    隨著幾波疫情的光臨,無論是大數據監測還是生活中都能夠感受到消費者的行為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2021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六成以上的人與過去相比,越來越關注“健康”,“健康意識”也不斷提高。而“......

    健康飲食或能預防犯罪行為

    “腸腦心理學”,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金鋒課題組提出的一個概念。短短5個字里,“腸”“腦”“心”的關系讓人好奇。近期,這個課題組在《國際臨床心理學雜志》(InternationalJournal......

    哈根達斯純香草冰淇淋竟查出致癌物環氧乙烷!

    網傳一份《海關總署食品局關于通報法國召回哈根達斯冰淇淋進口情況的函》顯示,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通報法國哈根達斯香草味冰淇淋產品檢出環氧乙烷,相關產品已分銷到包括中國在內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7月......

    高鹽重口味不健康!最新研究發現,鹽吃得太少也……

    成年人每天應該吃多少鹽?目前主流的膳食指南推薦鹽的攝入量不高于6克,大概就是一個啤酒蓋的量。“高鹽飲食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低鹽飲食雖然可以幫助控制血壓,但過度少鹽飲食也會影......

    素食主義是否健康?食品檢測技術帶你體驗可靠飲食

    近來,素食主義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期,美國的素食主義者由1%升到了6%;中國也有很多人或者是為了減肥,或者是愛小動物,開始選擇了素食之路。然而良好合理的健康飲食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可使身體健康地生長、發育......

    少吃甜食糕點受益的不只是健康

    除了考慮腰圍之外,還需要另一個理由來減少含糖食物和飲料的攝入嗎?想為環境盡一份力嗎?那就少吃甜食、糕點、油炸食品和加工肉類吧。根據近日發表于CurrentNutritionReports的一項新研究,......

    《柳葉刀》:每天超過兩杯酒精飲料更高風險患癌

    由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2020年全球估計有74.1萬個新的癌癥病例與飲酒有關。這些發表在《柳葉刀腫瘤學》上的最新數據表明,雖然大量飲酒(每天超過兩杯酒精飲料)對與......

    你用過嗎?露得清、艾維諾五款防曬含致癌物被召回

    近日,強生公司官網發布公告,稱在內部測試發現五款氣溶膠防曬產品中含少量苯成分,包括露得清BeachDefense、露得清CoolDrySport、露得清InvisibleDaily、露得清UltraS......

    最新致癌物“黑名單”速遞,請注意查收

    現代生活中,要說沒接觸過一點致癌物,那是不可能的。關鍵問題是,哪些東西才是真正的致癌物?接觸多少是可以接受的?許多人“談癌色變”,一看到有文章說“XX東西致癌”,就會恐懼、恐慌,忍不住轉發,無論它是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