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和大多數學者一樣,劉忠范的辦公室里放著成堆的書籍,在整齊排列的書架上,一小張加塑封的白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研究的樂趣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果本身。因為過程當中隱藏著新的發現、新的發明和新的目標,這也是科學家們樂此不疲之奧秘。”劉忠范告訴記者,這是自己剛回國的時候提筆贈與學生的。“你看紙邊都有點泛黃了。”劉忠范笑著說。一樣的笑容,在他回憶學成歸國的往事時,在他展望納米科技的未來時,這位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似乎褪去了這一光榮的頭銜,展露出自己率真的一面。

    談北大:“我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其他高校”

      1983年本科畢業后,劉忠范赴日留學,先后在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東京大學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并繼續在東京大學和分子科學研究所做博士后。本科期間養成的勤奮學習習慣,讓劉忠范獲得了日本政府獎學金并在《Nature》上發表了學術論文;與百廢待興的中國不同的社會環境,也讓埋頭讀書不問世事的劉忠范更加開朗起來。這時,北京大學化學系的蔡生民教授找到了他。“我回國這件事和蔡生民先生有很大關系。他不止一次地來東京邀請我回去,我在名古屋的時候他也專程來會見我,這種真誠打動了我。”至于選擇北大,劉忠范認為,自己當時也沒有考慮過其他高校,或許北大的悠久歷史吸引了他,或許北大的自由氛圍吸引了他,總之,十幾年后回憶起來,劉忠范覺得,“北大是最適合我的”。

      1993年回國后,劉忠范親手建立起光電智能材料研究室。當時高校還多以“課題組”形式組織科研,“研究室”這個名字新鮮而洋氣。“我喜歡這個名字。”——談起自己的燕園生活和工作,劉忠范不止一次地直接用“喜歡”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沒等記者追問太多,劉忠范就談起自己愉快的“創業經歷”:“我剛回國的時候,的確什么都沒有,完全從零開始做。有幾間空房子,每一個插頭在什么地方放著,都是我自己設計以后找人安裝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買的。”

      1993年的時候,劉忠范花了50多萬人民幣買了一臺用于看原子和分子的STM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差不多是國內最早進口的洋玩意。一般來說,需要為儀器配置防震臺,但是因為資金緊張,劉忠范只能帶著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工地上找沙子和鋸末作為代替性的防震裝置。“學校里有個加工廠,我們向工人懇求了好些時間才拿到這些鋸末。”“沙子和鋸末弄回來以后,還要曬干才能用。我們是7月份開始做這個事情的,正好趕上雨季,一下雨還得搶收這些曬著的寶貝。回國當時30多一點,非常有激情,這些事情我都記憶猶新。”

      劉忠范一直強調做科研是和學生一起做,十幾年前是這樣,十幾年后依然如此。90年代的研究生培養,還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可供參考的樣本,更多的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做科研”。在市場經濟發展到如此繁榮的今日,劉忠范立場堅定地告訴學生自己的教育理念,“老師和學生絕不是老板和打工仔兒的關系,而是研究伙伴。老師的任務是為學生創造最好的科研條件和環境,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共同解決感興趣的科學問題。”

      劉忠范十分注意保護學生的科研興趣。“一個新學生來我這里做科研,我都先問他的特長和愛好是什么,我讓他自己找感興趣的問題。當他不知道對什么感興趣時,我會問他哪些不感興趣,以盡量避免做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這也是他教育理念的第一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做科研的過程中,劉忠范贈與學生的是“堅持”二字——“做科研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看誰有耐力。”但是,劉忠范從來不管學生幾點來實驗室,幾點離開實驗室。他覺得研究是自由的,自己也是一個愛好自由的人,“北大的自由氛圍也十分適合我”。在回國建設研究室時,喜歡打羽毛球的劉忠范也建立起自己的羽毛球俱樂部,帶著學生和同事們打羽毛球,十幾年雷打不動。談起科研中的這些小幸福時,劉忠范暖暖地笑了。

      這種張弛有度的教育機制,成就了劉忠范的桃李滿天下。“北大的學生都是聰明勤奮的,這是他們最可愛的地方。”因此,師承劉忠范之后,他們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遠,劉忠范毫不避諱地說這是他最自豪的地方:“我的學生到現在為止已經有19個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就更多了,大多數都在名校工作,也包括美國、加拿大的著名高校。”

      只有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才會收獲滿天桃李。劉忠范教育理念的最后一頁,是“責任”二字。現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的劉忠范,對組織學術會議也有獨到的見解:“組織學術會議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由于各種原因,大家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的機會并不均等,年輕教師和學生就更少了,需要有人愿意付出,給大家創造這種與國內外的學術高人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與高人過招,既可以把握最新學術動態,又可以產生壓力和前進的動力,當然,也有助于提升國際影響力。”劉忠范的學生或許不在意自己在實驗室的工作時間,但是“責任”二字,使他們無論在什么地方都不由自主地在朝科研的征途進發。

    談納米:“我希望立足兩頭,頂天立地”

      劉忠范是真心喜歡納米。他在談到給元培學院大一學生上“普通化學”課時,說自己舉例子總是和納米有關,“是職業病呢”,又是一樣的微笑。

      他說自己僅僅是中國做納米的最早一批中的一員。“1994年,我申請了科技部的一個攀登計劃項目,經費500萬”——在90年代初期,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劉忠范成為這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也是當時科技部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他從此開始了納米攀登之旅。

      “當時是做納米級的信息存儲技術,相當于超級光盤。這個項目共有三個承擔單位,還包括當時的北大電子學系——現在的信息科學學院的吳全德院士和薛增泉教授以及吉林大學化學系的李鐵津教授。吳先生盡管年事已高,但對“納米”非常敏感。吳老先生和薛教授都是做信息技術的,尤其有感于我國微電子技術發展的曲折和落后現狀,而納米技術應該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此,我們之間產生了強烈共鳴,覺得應該醞釀一個計劃,大張旗鼓地在納米領域開拓。這就是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成立的初衷,時間是1997年9月27日,這是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從事納米交叉學科研究的綜合性研究中心。”

      如果說和學生們一起創建納米研究室是科研路上點點滴滴的小幸福、小快樂,那么在學術長者的帶領下參與到中國納米科技事業的發展建設之中就是波瀾壯闊的大手筆了。吳老先生過世時,劉忠范曾為其賦詩一首:“歲暮霜寒愁無限,故人西辭九重天,科海神游昨日事,后生猶記諄諄談,當年納米先行者,呼號上下古稀年,藝術融合科學道,更存高德于世間。”而十幾年來,中國納米科技的發展,也在長者和青年學者的推動下,發展得飛快。

      談起中國納米的發展,劉忠范驕傲地說:“中國的納米研究,從發表文章的數量上看,已經與美國并駕齊驅了,文章的檔次也越來越高,盡管原創性和影響力尚有待提高。”

      劉忠范為中國納米的發展簡單勾勒了三部曲:科學、技術和工程。“要向兩頭進軍,一頭是解決納米中的大科學問題、真正的原創性科學問題;另一頭是納米技術的產業化問題,解決關鍵的技術和工程問題。我們還有許多努力和揮灑的空間,從科學到技術到產業是一條崎嶇的攀登之旅,納米技術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所蘊藏的巨大生產力。國家需要投入和耐心,最后才能開花結果。”因為做納米、愛納米,所以他在講述這番話時,十分專注。

      接著,劉忠范又談起與自己一同成長的北大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北大做納米的人非常多。我們建立這個中心,就是希望搭建一個囊括各個學科的交流平臺,形成北大的特色,為推動中國納米科技的進步做出北大的貢獻。北大的納米研究,總體上還處于納米科學的層面,經過十幾年來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國內外也擁有了一定的學術影響和地位,化學學院、信息學院和物理學院的納米團隊功不可沒。當然,我們還缺少重大的突破,需要從高原到高峰的飛躍。未來的發展需要重視工程和產業化,未來中國的納米產業需要有北大制造的標簽,相信工學院納米團隊的加入會推動這一進程。”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師生,因為投身于“分子共和國”而特有的自信與樂觀,此時也展現在這位在納米的小世界里“揮斥方遒”的新晉院士身上。

      這位院士很率真地說:“我很喜歡上課,雖然上課很花時間。”

      這位院士很率真地說:“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這位院士很率真地說:“師生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商品經濟中的雇傭關系。”

      這位院士很率真地說:“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崇高的頭銜,一不小心拿到了,當然開心。”

      劉忠范并不是一不小心拿到這個頭銜的,他對科研的熱愛、對學術的堅持、對教學與行政工作的負責,都是他在納米小世界里大寫人生的一筆一畫。

    相關文章

    有望治療耐藥菌感染,納米“光鑷”可捕獲和操縱噬菌體

    近日消息,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芯片上的納米“光鑷”,能以最小光功率捕獲、操縱和識別單個噬菌體,有望加速甚至改變基于噬菌體的療法,治療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感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

    廣州南方學院換帥!中國科學院湯濤院士出任校長

    記者2月29日從廣州南方學院官網獲悉,該校“現任領導”一欄發生變化,校長一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擔任,并將于近期到任。廣州南方學院成為廣東第二所由院士擔任校長的民辦高校。此前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履新廣州南方學院校長

    近日,廣州南方學院迎來了一位備受矚目的新校長——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廣州南方學院官網于2月27日更新顯示,湯濤院士已正式出任該校校長,并預計近期將正式到任。湯濤院士具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和卓越......

    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受聘擔任這個省級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日前,由湖北中醫藥大學牽頭組建、運營管理的全國首個中醫藥領域實驗室——湖北時珍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武漢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王廣基、董家鴻、鄔堂春、肖偉、陳士林受聘為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起鶴研究員逝世享年100歲

    據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起鶴,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2月20日9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朱起鶴據公開資料,朱......

    顏寧院士點評賈玲,是否觸碰中科院新規紅線?

    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在社交媒體上發文點評了一部電影《熱辣滾燙》,其中涉及到減肥100斤的賈玲。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賈玲是知名的娛樂圈明星,而顏寧院士則是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這一言論卻引起了網友......

    非均相臭氧催化材料制備與應用領域獲新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張瀟源課題組和南京理工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韓衛清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種具有微通道傳質-納米催化反應協同增效的二維化片層式催化劑,并對其在高級氧化水處理過程中的構效關系與傳質-催化......

    “溶劑篩”精準發力二極管性能飆升

    鈣鈦礦材料具有光電性能優異、制備成本低的優點。與目前常見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相比,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可以將色彩純度提升至少1倍。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持續提升,但穩定性仍制約其應用。......

    顏寧稱賈玲新造型陷入刻板審美

    18日上午,電影《熱辣滾燙》發布宣傳曲《一切都來得及》MV,主演賈玲以蛻變前后兩個造型深情獻唱,賈玲大波浪、晚禮服造型引發熱議。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發文談到了自己的感想。顏寧寫道:“今年春節還沒看......

    這一高校院士最新Nature及多篇論文遭質疑

    2023年12月13日,中山大學宋爾衛、蘇士成(導師宋爾衛)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umourcircularRNAselicitanti-tumourimmunitybyencodin......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