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旁邊的圖片,千萬別以為是哪個抽象主義藝術家的后現代之作。完成這些的,全是正兒八經的科學家。
這些“藝術畫”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只能借助特殊的手段“捕捉”,因為它們實在太小了,是用“納米”作為計量單位的。
1納米,僅相當于10個氫原子排列的長度。如果將一個典型納米顆粒放在足球上,就好比將一個足球放在地球上。
如此微境之下的藝術,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種使用納米科技手段或方法,創作納米尺度作品的藝術形式。”同濟大學教授沈海軍如此形容它。
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畫”,多數是在制造納米材料或納米結構時意外獲得的。而創作它的藝術家,正是納米材料學家、納米化學家或納米物理學家。
2007年9月,國際頂尖雜志《自然》上刊登了兩位化學家Alessandro Scali和Robin Goode的藝術作品——《看不見的大陸》。這張非洲地圖與普通地圖完全不同:它的實際尺寸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這是納米藝術首次被介紹給公眾。
原來,在物理化學實驗中,原子和分子體系總是趨于能量最小化。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會讓其“棲息”在一個能量較低的位置,從而“生長”出一定的結構來。
當然刻意為之者也絕不在少數。
美國密歇根州大學教授約翰·哈特就是其中一個。他先將畫家費爾雷繪制的奧巴馬素描頭像縮小,打印在一塊玻璃板上,再投影到一張硅薄片上。之后,他在這張硅薄片的圖像上人為布置了催化劑,采用高溫催化化學反應來生成碳納米管,并使用電子顯微鏡對硅薄片拍照。
“他最終得到了這張僅有0.5毫米的‘納米奧巴馬’。”沈海軍介紹。
要想得到這些令人叫絕的超微藝術作品,沒有一定的金剛鉆可不行,得科學、藝術兩手都得硬。
例如科學家常常利用分子/原子自組裝技術來“創作”。它是指分子、原子等基本結構單元,在非共價鍵的相互作用下,自發形成有序結構的一種技術。通過這種“生長”自組裝,往往能得到規律性的藝術圖案。
另外一種生長也很有趣,稱為氣相沉積法。
納米藝術家將一種或幾種氣態原料裝到一個密閉室內,讓它們之間發生化學反應,或者不反應直接冷卻沉積,最終在基體表面形成一種新納米材料與結構,或許能生出藝術圖案來。
除了生長,科學家還能用高能粒子束技術“雕刻”出納米藝術作品。這種光刻技術,能使“藝術家們”在半導體材料表面“雕刻”出納米尺度的復雜圖案。德國科學家就曾用這種技術制作了一個精美的“納米維納斯像”。
“該納米維納斯約為三倍紅血球大小,高30微米左右,腰圍40微米。”沈海軍說。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納米藝術家們利用掃描探針顯微鏡,搬動一個個原子、分子,并拼成各種各樣的圖形。來自IBM公司的Eigler博士就曾用這項技術搬動35了個氙原子,繪制成“IBM”字樣。
當然,這些設備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親密接觸”,于是,科學家們又想出了其他辦法。
他們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開發出在虛擬環境下構建、設計和模擬分子器件的軟件。
沈海軍曾小試牛刀,用納米器件設計軟件NanoExplorer制造出了可以發射C60球狀分子“子彈”的“納米槍”。
原來,我們要想直接“看”到納米藝術品不太現實。受光學顯微鏡可見光波長與分辨率的限制,人們只能看到微米級別的尺度。要想一睹納米藝術品的風采,只能借助電子顯微鏡和掃描探針顯微鏡來實現。
納米藝術家們用這兩種顯微鏡對納米藝術品成像后,將處理后的圖像裝在相框里,才可能被普通觀眾所欣賞。
納米藝術品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
沈海軍有獨到的看法:“納米藝術‘有沒有’用,關鍵要看如何‘用’。這種藝術形式既讓人們了解了科學,也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
2010年11月,蘇州迎來了美國、德國、英國等國諸多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以及設計師。在這場國際納米藝術展上,100余幅科研圖片、20余件套特邀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25件套科普藝術作品免費向公眾展出。
圖(a-b)基于雙配體策略的工程化MspA納米孔檢測稀土原理示意圖;(c)16種稀土的單分子納米孔信號;(d)16種稀土的納米孔信號的散點圖展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225405、223......
近日,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發現常壓下鎳氧化物的高溫超導電性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發表,為解決高溫超導機理的科學難......
你能想象嗎?在那些看似普通的金屬里,藏著一個由無數微小“積木”搭成的微觀世界。這些“積木”就是晶粒。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李秀艷團隊在研究純鉑的晶粒時,首次發現了納米尺度下Kel......
“空天海地的網絡建設,信息世界感知力、通信力以及智算力的建設,迫切需要高端、新型的硅基芯片。然而‘自上而下’的光刻技術制造方式已經接近物理極限。”在日前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說,全......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SangminLee與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vidBaker合作,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病毒的復雜結構,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治療平臺。相關研究成果......
11月30日,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植物保護學院何林教授團隊成員錢坤教授通過將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酯負載到金屬有機骨架上,成功研發出EB@PCN-222@HA新型控釋納米農藥。這種農藥具有緩控釋相結......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瀟、聶廣軍團隊與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恒樑團隊合作,基于DNA納米技術構建了形狀和大小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非常相似的定制納米疫苗,設計并構建了具有不......
近日,一項發表于《納米級進展》的新研究稱,科研人員將比人類頭發細200倍的“意大利面”細絲編織成繃帶,可幫助預防傷口感染。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AdamClancy研究團隊制備了一種由面粉和甲酸(常見食品......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瀟、聶廣軍團隊與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恒樑團隊合作,基于DNA納米技術構建了形狀和大小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非常相似的定制納米疫苗,設計并構建了具有不......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教授陳念永團隊在《納米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細菌可以通過多種策略與納米材料偶聯,在抗腫瘤治療中發揮多種作用。腫瘤生物學復雜性和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癌癥治療方法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