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12-05 14:25 原文鏈接: 線粒體膜融合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杰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Sequences flanking the transmembrane segments facilitate mitochondrial localization and membrane fusion by mitofusin為題,在線發表在PNAS上。該研究發現線粒體融合素MFN1是一個能自主介導融合的蛋白,并揭示MFN1靶向定位到線粒體外膜的重要元件,以及MFN1蛋白C端的一段雙親性螺旋對其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為同源膜融合的機制研究提供了新見解。

      線粒體是由雙層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呈現分散的網絡狀結構,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重要場所。線粒體的形態和功能密切相關,需要持續的融合和分裂以維持其形態和功能。介導線粒體融合和分裂的蛋白主要來自于dynamin家族,擁有GTP酶活性。在哺乳動物細胞中介導線粒體外膜融合的蛋白是Mitofusin(MFN),已鑒定出的是MFN1和MFN2。在細胞中這兩個基因的單獨缺失都會使線粒體破碎,在小鼠中敲除MFN1或MFN2均會使胚胎致死。MFN2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腓骨肌萎縮癥(CMT2A)。然而,由于全長MFN蛋白純化和重組難度較大,它們介導同源膜融合的機制仍不清楚。

      胡俊杰課題組根據二級結構預測,發現MFN1和介導內質網膜融合的Atlastin(ATL)具有非常相似的結構膜序,都有位于胞漿段的N端GTP酶結構域、螺旋束結構域、穿膜區和C端的一段胞漿段尾巴。由于ATL1 介導膜融合的機制已研究的較為清楚,該課題組構建了一系列MFN1和ATL1的嵌合體蛋白來研究MFN的功能。通過二者的穿膜區互換,MFN可以定位到內質網上,并介導內質網膜融合。此外,研究人員利用一系列體外實驗和MFN1敲除的MEF細胞的回補實驗,以及脂蛋白的的融合實驗證明了MFN1 C端一段雙親性螺旋對于MFN1的定位和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位于穿膜區N端的一段雙親性螺旋也對MFN1的線粒體定位起重要作用。

      該研究揭示了MFN1蛋白每個結構域對于其功能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以及C端的雙親性螺旋在該蛋白融合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該機制同樣適用于MFN2及其在酵母中的同源蛋白。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國際青年科學家基金的支持。

    相關文章

    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最新Nature

    線粒體通過氧化磷酸化在ATP能量產生中起關鍵作用,氧化磷酸化通過一系列呼吸復合物在細胞膜內發生。盡管進行了廣泛的體外結構研究,但在生理狀態下確定其分子機制的原子細節仍然是一個主要挑戰,主要是因為純化過......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質量控制的新機制

    廣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馮杜團隊研究揭示了線粒體DNA(mtDNA)質量控制的新機制,報道了線粒體轉錄因子A(TFAM)作為自噬受體介導胞質中mtDNA的清除,進而限制炎癥反應。相關成果5月23日在......

    廣州健康院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的“線粒體約定”新模式

    5月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在《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AnovelproteinCYTB-187AAencodedbythemitocho......

    科學家首次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與合作者,首次發現線粒體可使用細胞質標準密碼翻譯第14個功能蛋白,打破了傳統觀點認為的線粒體基因只翻譯13個蛋白的定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代謝......

    利用LCMS/MS等方法發現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蛋白質的新模式

    圖線粒體編碼基因CYTB的雙重翻譯模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2254301、92357302、32025010)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研究員團隊在線粒體基因組編......

    南大科學家發現“返老還童”因子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辰宇、陳熹、王延博,醫學院教授方雷等人通過研究揭示了一項重大發現:年輕血液中的小細胞外囊泡(sEVs)具有顯著延長壽命、恢復整體生理功能以及逆轉與年齡相關的退化變化的能力。4......

    NatureCancer:線粒體DNA突變增強免疫檢查點療法的癌癥治療效果

    幾十年來,我們已經知道超過50%的癌癥存在體細胞的線粒體DNA(mtDNA)突變。而生殖細胞中的線粒體DNA突變是人類遺傳性代謝疾病最常見的原因,其影響已經得到證實。然而,線粒體DNA突變在癌癥中的生......

    遺傳發育所玉米籽粒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RNA編輯廣泛存在于植物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RNA編輯作為一種RNA轉錄后加工機制,對于調控基因表達具有重要意義。RNAC-U的編輯是胞嘧啶(C)經過脫氨轉變為尿嘧啶(U)的過程。在此過程中,PPR(......

    研究揭示腫瘤浸潤CD8+T細胞代謝適應的新機制

    腫瘤微環境中T細胞效應功能的喪失是免疫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代謝適應對T細胞功能和命運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線粒體能量代謝受到多種線粒體行為的影響,包括線粒體融合和線粒體-內質網耦連,而目前人們對腫瘤......

    新發現|測量線粒體DNA損傷可預測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腦部疾病,它會逐漸導致行動困難、震顫,最終癡呆。在其長達數年的病程中,早期診斷往往非常困難。近日,一項使用嚙齒動物和帕金森病患者組織的研究表明,血液樣本中發現的DNA損傷為早期診斷該疾病......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