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杰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Sequences flanking the transmembrane segments facilitate mitochondrial localization and membrane fusion by mitofusin為題,在線發表在PNAS上。該研究發現線粒體融合素MFN1是一個能自主介導融合的蛋白,并揭示MFN1靶向定位到線粒體外膜的重要元件,以及MFN1蛋白C端的一段雙親性螺旋對其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為同源膜融合的機制研究提供了新見解。 線粒體是由雙層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呈現分散的網絡狀結構,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重要場所。線粒體的形態和功能密切相關,需要持續的融合和分裂以維持其形態和功能。介導線粒體融合和分裂的蛋白主要來自于dynamin家族,擁有GTP酶活性。在哺乳動物細胞中介導線粒體外膜融合的蛋白是Mitofusin(MFN),已鑒......閱讀全文
【1】封面故事: 藜麥基因組序列 doi | 10.1038/nature21370 本期封面所示為秘魯高地的婦女搗碎藜麥的場景。Mark Tester及同事報告了藜麥 (Chenopodium quinoa) 的參考基因組序列,藜麥是一種能夠在許多不同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高營養作物。作者將光學
2018年2月26日,《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志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課題組和胡俊杰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basis for GTP hydrolysis and conformational change o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加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的文章,解析了MFN1片段在不同GTP水解狀態下的晶體結構,闡明了MFN1水解GTP的機制,并提出了MFN1介導線粒體外膜栓連的模型。這為進一步闡明線粒體外膜的融合機制以及線粒體形態的變化和相應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研究基礎。
2016年11月14日細胞生物學的高水平雜志《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饒子和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杰課題組在人類線粒體融合蛋白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饒子和院士、胡俊杰教授與清華大學的婁智勇博士,是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線粒體會進行融
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中心教授高嵩課題組解析了MFN1片段在不同三磷酸鳥苷(GTP)水解狀態下的晶體結構,闡明了MFN1水解GTP的機制,并提出了MFN1介導線粒體外膜栓連的模型。日前,相關研究已在線發表于《自然》。 人體由幾十到幾百萬億個細胞組成,其中絕大多數細胞中都含有一種名為
11月3日,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員應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員邀請來所進行學術訪問,以Mitochondria as targets for drug discovery 為主題,為所內研究者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 陳佺主要從事線粒體生物學和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