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到2014年的百余年間,共有575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及化學獎),而女性僅有17位,占比不到3%,其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屠呦呦是唯一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亞洲女性科學家。
下面,我們為大家整理一下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瑪麗·居里,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e Sk?odowska-Curie ,1867-1934年)世稱“居里夫人”,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是首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1903年,因為對放射性現象所作出的卓越研究工作,與丈夫共同獲得獲物理學獎 ;1911年因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和钚,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1897-1956), 法國物理學家,與其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一同因為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獲得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伊雷娜是居里夫人和皮埃爾·居里的長女,母女二人也并成為目前為止唯一一對皆獲得諾貝爾獎的母女檔;
格蒂·特蕾莎·科里(Gerty Theresa Cori,1896-1957),美國生物化學家,1947年,她與丈夫卡爾·斐迪南·科里以及阿根廷醫生貝爾納多·奧賽一起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1906-1972),德裔美國物理學家。格佩特-梅耶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196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多羅西·克勞福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OM,1910-1994),英國化學家。通過X射線分析出分子構造,發表了青霉素的三維結構、維生素B12(1956年)的結構和胰島素的結構(1969年)。由于在維生素B12方面的工作,獲得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Rosalyn Sussman Yalow,1921-2011),美國醫學物理學家,因開發多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獲得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1992), 美國科學家,麥克林托克在半個世紀以前提出的轉座因子理論,對于后來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對基因工程(DNA重組技術)、轉基因研究、癌癥研究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獲得1983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 ,1909-2012),意大利著名神經生物學家,1986年,蒙塔爾奇尼和美國科學家斯坦利·科恩因發現“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共享諾貝爾醫學獎;
格特魯德·B·埃利恩(Gertrude Belle Elion,1918-1999),美國生化學家和藥理學家,發現糖尿病治療的重要藥理學機制,獲得198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1942-),德國發育遺傳學家,1995年與艾瑞克·威斯喬斯和愛德華·路易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對胚胎發育的遺傳控制的研究;
琳達·巴克,(Linda B. Buck,1947-),美國生物學家,由于在嗅覺方面的卓越研究,與理查德·阿克塞爾一起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1947-),法國病毒學家,以研究艾滋病病毒而聞名,是1983年發現艾滋病病毒的論文作者之一。巴爾-西諾西和同事蒙塔尼因發現了艾滋病的致病病毒(即HIV病毒),獲得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1948-),卡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1961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與杰克-紹斯塔克三人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艾妲·尤納特(Ada E. Yonath,1939-),以色列人,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與美國的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一起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梅·布萊特·莫索爾(May Britt Moser,1963-),挪威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與丈夫愛德華-莫索爾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約翰·歐基夫因發現“大腦中的GPS”——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1930-),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發現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一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獎簡介:
諾貝爾獎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卡羅琳學院及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的年度獎項,授予對化學、物理學、文學、和平及生理學或醫學領域有杰出貢獻的人。獎項於1895年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創立,其要求獎項必須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各領域之獎項由個別委員會分別頒授: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物理學、化學與經濟學獎項,卡羅琳學院授予生理學或醫學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則授予和平獎。每位獲獎者可得一面獎牌、一份獎狀及額度不定的獎金。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
成立不到3個月,伊爾亞的新公司獲得了10億美元的融資。當地時間9月4日,OpenAI聯合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Sutskever)成立的新公司SSI(safesuperinte......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核心主旨是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切實推進教育強國目標的抓手。考慮到教育家人才的稀缺性,《意......
中新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王詩堯)初次見到唐立梅時,她與大眾印象里的“科學家”形象不太相符。酒店的靠窗沙發上擺滿了化妝品,唐立梅正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配合著化妝師上妝。乍一看這個場景似乎是哪位“女明星”......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記者張佳欣)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和維爾茨堡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動物界最大基因組的擁有者——肺魚進行了基因組測序。肺魚基因組約為人類基因組大小的3......
李政道教授(TsungDaoLee,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一位杰出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于美國時間2024年8月4日在舊金山因病逝世,享年98歲。李政道生于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
旦大學 全球卒中研究領跑者、著名臨床神經科學家、世界卒中組織副主席克雷格·安德森(CraigAnderson)日前全職加入復旦大學,成為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類腦研究院)......
2024前沿科學創新大會近日在深圳舉行,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緊密合作,發起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和青年科學家科學第一講活動。科普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活動期間,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科學......
本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鄧暉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物理系尤力教授團隊與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首次在強相互作用的室溫里德堡氣體中,觀測到了持續穩定的“時間晶體”信號。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家最近自主研發成功世界上迄今最輕、最小的太陽光驅動微型飛行器——靜電飛行器(CoulombFly),其由一種新型微型靜電電機作為發動機核心,可實現在純自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