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1-06 09:02 原文鏈接: “綠色長城”為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做貢獻

      在北京市懷柔區右堤路,潮白河沿線栽滿了香樟、銀杏、連翹,綠色的草皮和深秋的紅葉呼應;雁棲湖生態發展示范區內,數十種花草樹木,錯落有致,整齊劃一。

      即將來參加APEC會議的各國政要也許不會想到,如此美景,換在昔日,卻是漫天黃沙、塵土飛揚,隔10米都不見人影。懷柔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董學軍說:“從塵土飛揚到綠意濃濃,懷柔走過了意義非凡的兩年。”

      打造綠城 發展提速

      森林可以阻滯揚塵、截留粉塵;綠化覆蓋率每增加10%,可使空氣中PM10含量降低3%左右,總懸浮顆粒物(TSP)下降15%—20%。森林,在京津冀防治大氣污染攻堅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對天津來說,“綠色天津”建設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8年至2013年,天津大力實施的郊野公園、高速公路、鐵路、園區、農田林網和成片林地等重點造林綠化工程,共完成造林170萬畝。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積374萬畝。去年,天津市農委、林業局研究制定的《綠化美化行動方案》確定,今明兩年繼續造林50萬畝。

      砸錢種樹,“山清水秀的河北”建設也在提速。到去年底,河北全省森林面積達7883萬畝,森林覆蓋率28%、森林蓄積量1.3億立方米。不但荒山要綠化,平原和礦山也要綠化……從2014年起,河北每年都要完成造林綠化420萬畝,讓森林覆蓋率增長1個百分點。

      “一棵樹就是一臺吸塵器,一片林就是一座制氧站,植樹造林是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減少PM2.5最有效手段之一。”河北省造林處處長張書桐說。

      生態廊道 增綠擴綠

      除在城市周邊做綠化文章,城市內部也要“添綠”。

      天津的城市綠道花園,是天津市容和園林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魏俠所說的“綠色項鏈”。除對抗霧霾外,它還是天津打造的集生態、低碳、休憩為一體的城市慢行系統。其最大特色是依托沿線廢棄鐵路、綠地資源、河道水系,把南開區等7個區串在一起,形成了O型的帶狀花園。

      “要在天津形成‘有路皆綠、有水皆綠、有城皆綠、有村皆綠’的局面。”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年造林行動方案中》寫道。

      同樣的綠美廊道也在河北的城市中穿過。2013年以來,河北籌集5.93億元對干線路段實施綠化改造提升。今年進度更加驚人,秋冬季將投資7.1億元,綠化里程4303公里。這相當于過去十年綠化之和,也意味著,到今年底,河北高速公路綠化率將達100%。

      在石家莊西山,拾級而上,楊樹、山杏、山桃……身側一片郁郁蔥蔥。從2011年啟動西山改造工程,累計完成綠化植樹210余萬株、造林綠化5.3萬畝,還修建了路燈、樓閣和亭臺等基礎設施……曾經“荒山禿嶺、巖石裸露”的西山,不但成為石家莊市民休閑新去處,也成為石家莊市林業局局長楊建秋口中的“綠色屏障”。

      楊建秋透露,在石家莊市區8個空氣質量監測點中,西山這一區域PM2.5數值最低。

      京津冀協同 造林要藍天

      綠化,其生態效應想福澤京津冀地區,非一城一池能做到。

      記者了解到,京津冀生態水源合作林、退化防護林改造、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項目已納入京冀“6+1”、津冀“4+1”合作協議并組織實施。

      河北將與北京共同推進延慶、懷來聯合建設延懷盆地國家級生態濕地保護區;與北京持續推進規劃100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合作項目,2014—2017年將完成造林40萬畝;2015年期,河北和天津也要互相搭把手,在灤河、州河流域承德、唐山、薊縣等地區,合作實施津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緊鄰北京的河北廊坊市,更提出“建設首都環境護城河、首都生態涵養區”目標,其962萬畝土地上,今明兩將造林一百萬畝。

      據各省市規劃,到2017年,北京的林木綠化率將達60%以上,天津、河北是25%、32%。

    相關文章

    牛羊營養代謝平衡與甲烷減排技術項目啟動

    4月25日至27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畜禽新品種培育與現代牧場科技創新”重點專項“牛羊營養代謝平衡與甲烷減排技術”項目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召開。會議現場......

    保護性種植促進喀斯特食物網結構維持與能量流動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成效顯著,但是該區人口壓力較大,經過幾十年保育恢復的生態系統仍面臨被再次開墾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風險。土地利用變化會對土壤微食物網產生強烈影響,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時空替......

    中國伊朗干旱區農業與生態聯合實驗室在甘肅臨澤揭牌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在甘肅臨澤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臨澤站”)舉行中國-伊朗干旱區農業與生態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并召開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國際合作項目“中巴伊......

    研究表明δ11B具有示蹤人類活動的潛力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地表過程與生態環境實驗室賀茂勇研究員團隊聯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學等采用“堿溶法”消解前處理,結合陽離子和硼(B)特效兩步樹脂的純化方法,采用MC-ICP-MS測定δ......

    2024綠橋、綠色長征啟動

    4月14日,2024綠橋、綠色長征啟動暨首屆青年綠色科技創新大賽頒獎儀式在雄安新區舉行。大型涉農高校融媒體項目《最炫農科生》與北京林業大學發布共創項目。北京林業大學供圖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洪元致辭。......

    生態干旱與否,只看缺不缺水可能不行

    如何評估生態干旱?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如何定義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崔江鵬副研究員聯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陳安平研究員等,通過系統梳理生態干旱研究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呼吁建立......

    《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發布

    日前,財政部發布關于印發《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原文如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為加強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我們修訂了《重點生態保護修復......

    新污染物環境行為與生態效應研究中獲進展

    新污染物因危害大、不易治理等特點而備受關注。其中,抗生素和微塑料為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團隊針對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新污染物環境行為與生態環境危害機理研究方面取得......

    以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激活新動能

    日前,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赴嘉興市海鹽縣、平湖市、秀洲區,深入重大工程、高新企業、科研平臺、美麗鄉村等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資金不足怎么辦?結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求突破

    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兩年以來,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但在資金保障方面仍存在歷史欠賬較多、融資渠道不足、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生態興則文明興,要以“兩山”理念為引領,推進......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