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羅利軍在節水抗旱稻方面的科技創新,推動了農業向優質、低碳發展,為全球農業繪就“藍色”農業圖景。
2022年,是羅利軍扎根上海后,專注種質資源利用和節水抗旱稻培育的第二十年。二十年間,羅利軍帶領團隊建立了儲存有23萬余份資源的基因資源庫,首創了國內領先的“一庫三系統”資源保存體系,創新培育出兼顧節水抗旱、高產優質、少肥減碳的節水抗旱稻,從基礎研究層面理清了水稻演進脈絡,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提出水稻“藍色革命”理念。隨著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守好“三農”基本盤,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成為2023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三農”工作的重點之一。而羅利軍提出的以節水抗旱稻這一農業科技成果為核心的農業發展新方案逐步成熟,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開辟新思路。
從海南到黑龍江,從新疆到上海,羅利軍走遍水稻種植區,實地考察,深入農民中間,讓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為農民和農業發展創造價值。
“來世上走一遭,我希望實實在在留下點東西。”羅利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句話。
國之所需,科研所向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種源安全和民族種業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里多次強調了“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保障糧食安全、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正是國家所需。
當前我國仍面臨著糧食產量與需求量不平衡、水稻生產與環境保護沖突的困境。我國中低產田面積遠勝高產田,在保障18億畝耕地面積的情況下,糧食產量仍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水稻大量耗水也加重了水資源短缺和面源污染。糧食需求和環境需求擺在水稻科技工作者面前。
在眾多農業方案中,羅利軍提出的以節水抗旱稻為核心、配套輕簡栽培技術的農業發展新方案脫穎而出,可節水50%、節約30%,減少碳排放90%,在全國各地和“一帶一路”國家中產生廣泛影響。
國之所需,科研所向。這是羅利軍從事水稻研究的初心,1995年,羅利軍主持選育第一個水稻品種“協優413”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這是我國首個三系法亞種間超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實現了759公斤的畝產量,超過超級稻一期目標。
在業界眼里,羅利軍團隊可以趁著這個成功的機會,向著超級稻的研究方向再攀高峰。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羅利軍堅定地帶領團隊轉變了方向,踏上一條如今看來艱難卻意義深遠的創新之路,即節水抗旱稻的培育。讓羅利軍轉變思路的那個關鍵點,正是國家糧食和環境需要。早在1998年,羅利軍就敏銳地察覺到,水稻的發展受到淡水資源極大的限制,種植過程中碳排放、面源污染等問題也威脅到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從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思考農業發展新方向,羅利軍決定走節水抗旱稻的新道路。
今天,節水抗旱稻的誕生,為保障糧食安全、減少水資源消耗、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走一條前無古人、利在千秋的創新之路
獨辟蹊徑,孤勇的開拓者必須在荊棘中開辟出新道路,而只有不斷解決沿路的困難,才能發現背后的新天地。節水抗旱稻是一個全新的水稻類型,創新不易,步步嚴謹,層層揭秘,堅定目標,小心試驗。羅利軍帶領團隊從1萬個育種資源里選出一個旱稻保持系,之后又篩選出129份旱稻核心資源。從旱稻中一步步搞清抗旱性,將旱稻的優勢和水稻的優勢結合,最終育成節水抗旱稻。20多年,羅利軍堅持走獨立自主的創新發展之路,以創新推動水稻發展。從不被認可,到行業標準和術語的制定,再到今天走出國門、造福世界,節水抗旱稻大放異彩。
節水抗旱稻解決了水稻難以兼顧高產優質和節水抗旱的問題,可節水50%、節肥30%,減少碳排放90%,是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類型。在嵊州市崇仁鎮的山改田里,持續高溫干旱20天后本已干枯的稻子,僅靠臺風帶來的一場雨水就奇跡般地煥發生機。新的生命在舊日枯葉中掙扎向上,迸發出綠色的希望之光,節水抗旱稻也因此被農民親切地稱呼為“神仙稻”。
節水抗旱稻可實現每畝600公斤左右的產量,可以在旱地、山坡地、低洼易澇地種植,極大提高了中低產田的利用效率。從全國層面看使我國水稻生產實現量的飛躍,擴大了水稻的種植面積,提高了我國對中低產田的利用率,幫助農民增加收益,更對調整我國種植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即使取得了顯著成績,羅利軍也沒有絲毫懈怠。他時常勉勵科技人員,要堅持不懈做創新,不因現有成績而停滯不前。除應用研究之外,節水抗旱稻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和完善。2022年,首次提出“陸稻先于水稻馴化,是栽培稻基本型”,理清水稻演進脈絡;發現讓水稻更抗旱的基因OsRINGzf1,在抗旱性基因研究方面更進一步,節水抗旱稻的理論機制更加完善。
雖荊棘遍布吾往矣
夯實種源安全根基,推動農業強國建設,有個重要的基礎工作,那就是對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作為水稻研究領域的專家,羅利軍認為,稻種資源是水稻科技創新和育種的物質基礎。大學畢業后的農業農村工作經歷,和在國際水稻所的進修學習,都讓羅利軍更早地關注種源保護和利用的發展趨勢,也敏銳地認識到保護我國種源安全的緊迫性。早在1986年,工作于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羅利軍就開始了農業種質資源的保護創新與評價利用研究,他高度關注國家水稻種質資源問題,并在理論和實踐上積極開展對水稻資源庫位保存體系的研究。
最難的便是從零到一的過程。建庫、建系統、科學流程,羅利軍一步一步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基因資源庫。他立于潮頭之上,又甘愿隱于浪花之中,默默收集資源三十載。至今,羅利軍帶領團隊在全球范圍內收集保存種質資源,構建了水稻育種與基礎研究的遺傳資源平臺, 基本解決了我國水稻育種和基礎理論研究中遺傳資源缺乏問題。建立了國際先進的“一庫三系統”的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體系,實現了種質資源庫全程信息化可追溯管理。
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工作需積跬步乃至江海。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基因資源庫安全保存了93科360種23萬余份種質資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資源庫和全國最大的生菜種質資源庫,使我國水稻遺傳資源保存量增加130%以上,成為全球保存量最多的國家。
依托已保存的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羅利軍團隊樂于提供給科研單位和企業共享利用,提供的資源使團隊成員育成了多個水稻新品種,創造了一個個糧食之州,幫助了眾多青年科技人員踏上農業科研的使命之路,促使迸發了無數在作物育種、基礎研究、農業栽培等方面意義重大的思維火花。豐富了我國水稻品種多樣性,并為中低產田等農田提供了新選擇。
全球視野關注人類可持續發展
基于節水抗旱稻及其栽培模式,2022年羅利軍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水稻“藍色革命”理念,即通過創新培育節水抗旱稻,實現旱種旱管的稻作生產模式,使水稻生產擺脫對水的過度依賴,大幅減少稻田溫室氣體排放,促進水稻生產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可持續生產方式轉型。由于其節水的特性,節水抗旱稻旱種旱管比傳統水稻種植減少碳排放90%以上,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深遠意義,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農業領域的新方案,也為解決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之間難以兼顧的難題提供新思路,也為全球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農業和生態領域的可行方案。
在種植過程中,在培育節水抗旱稻的20年間,羅利軍帶領團隊推動節水抗旱稻走向“一帶一路”國家,逐漸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農業典型案例,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為全球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隨著節水抗旱稻國際策源中心的建設和全國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創新聯盟的發展,一個與國家需求和人類共同發展緊密契合的科研成果,正在推動全球水稻“藍色紀元”的來臨,全球水稻種植也將進入高產優質、綠色可持續的新時代。
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建云獲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嚴......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羅利軍在節水抗旱稻方面的科技創新,推動了農業......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羅利軍在節水抗旱稻方面的科技創新,推動了農業......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鐘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020年,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鐘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
11月18日,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經濟作物害蟲監測與防控團隊首席專家陸宴輝研究員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陸宴輝是中國農科院“80后”博導,也是中組部“......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本著愛祖國、愛科學、愛人才的高尚情操,胸懷“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中國的獎勵基金,獎勵中國的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崇高愿景,共同創建的香港社會......
2018年11月06日,備受關注的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在北京頒獎。本年度共有56位科學家獲獎。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張彌曼院士,獎金為100萬元港幣。此外,張統一等37名科學家榮獲“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今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獲得了2018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基金獎。譚蔚泓院士據悉,何梁何利基金是在中央領導同志親切關懷下,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