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官網1日消息稱,一個大塊頭隕石近距離飛掠地球,天文學家借助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的新系統,成功標記并算出其危險系數。該系統名為偵察(Scout),旨在防御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
2013年2月,一起世所矚目的俄羅斯隕星事件造成上千人受傷,而全世界的宇航機構居然和普通民眾一樣,都是通過互聯網了解此事的。此后,包括NASA在內的宇航機構一直致力于查找并預知有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信息。
10月30日晚,一大塊隕石與地球擦肩而過,此次天文學家早已利用偵察計算機程序算出其運行軌道,并提前預知它不會與地球相撞。
偵察系統現正在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進行測試,其可被視為一個天體入侵者警報系統”,通過不間斷掃描來自望遠鏡的大量數據,尋找是否有任何近地天體的報告。一旦發現,將迅速計算出地球是否處于危險中,并指示其他望遠鏡進行后續觀察,以確定來襲危險是否屬實。
NASA資助著全球數架望遠鏡,它們每夜掃描天際尋找著可疑對象。噴氣推進實驗室天文學家保羅喬達斯稱,現在,NASA一晚至少會收到五顆小行星的報告,但更關鍵的是確定其中哪個可能會撞到地球。
偵察系統現階段主要負責發現體積較小但又非常靠近我們的天體,稍后將開啟全面運作模式。輔助它的是另一個“哨兵”(Sentry)系統,主要用來識別未來100年內可能擊中地球并摧毀一個主要城市的大型天體。
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太空巖石穿透地球的大氣層,作為隕石撞擊地面。這些彗星和小行星的碎片可以落在任何地方,但最經常被發現的是在開闊的地形上,如非洲的沙漠和南極的藍冰,在那里隕石發黑的外表會很突出。黑美人,......
宇宙中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編號為236845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侯祥麟星”。4月4日,“侯祥麟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國石油大廈舉辦,紀念侯......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在近地小行星“龍宮”樣本上發現了尿嘧啶,這是形成RNA和維生素B_3(陸地生命代謝的重要輔因子)的基本構件之一。這些發現強烈表明,核酸堿基如尿嘧啶等或由......
英國《自然》雜志2日連發5篇論文,報道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項目的重要觀測結果。這些結果將為人類揭示應如何利用這種方法打造一個防御系統,從而防止天體對地球的潛在威脅。......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九州大學等日前聯合發布新聞公報說,通過分析“隼鳥2”號探測器從小行星“龍宮”帶回地球的樣本,他們發現其中含有約2萬種由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有機物分子,其中一些是組成......
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內的國際團隊,首次對日本“隼鳥2”號飛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龍宮”表面的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樣本擁有豐富的有機分子。最新發現表明,來自太空的有機物質儲藏了地球生命所......
一顆小行星于英國當地時間13號凌晨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摩擦燃燒,并在英吉利海峽上空發生爆炸,火光照亮了夜空。這一罕見現象在法國、英國等地均可觀測,并被不少網友拍下。據報道,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Sar266......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此次開工建設的“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作為“中國復眼”二期項目,將落地重慶......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騰,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沙飛,國家......
據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通過檢查18顆不同來源的隕石發現,地球揮發性化學物質可能擁有遙遠的起源,其中一些化學物質構成了生命的基石。研究發現,地球上大約一半的揮發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