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8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 院士名單,包括106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共有13位華人入選。
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獲得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以表彰入選者“在工程研究、實踐或教育,包括在適當情況下對工程文獻做出的重大貢獻”和“開拓新興技術領域,在傳統領域取得的重大進步”或“開發/實施工程教育方面的創新貢獻。”
新當選的個人將在2023年10月1日的美國工程院年會上被正式任命。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共有13位華人學者入選,相比去年的8位有很大提高。
張世富(Shih-Fu Chang)
張世富是哥倫比亞大學傅氏基金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院長、Morris A.and Alma Schapiro教授,因對多媒體搜索和檢索的貢獻而當選。
張世富的研究專注于多媒體內容的分析、檢索和交互等新技術與新系統的開發,同時也著力研究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等關鍵課題。多年來,張世富帶領的科研團隊為影像識別、多媒體知識構建、圖像取證及大規模多媒體數據索引開創了全新的理論、算法和系統。
張世富的團隊現已開發出多款全新應用程序,可用于多源新聞視頻搜索、移動視覺查找以及大規模信息分類的腦機接口開發。
陳滬東(Chen Hudong)
陳滬東是哈佛大學應用計算科學研究所的科學 委員會成員。他是格子波爾茲曼方法(LBM)的先驅和主要貢獻者。他是最早證明LBM能夠求解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的人之一。因對湍流的格子玻爾茲曼模擬及其在汽車和航空航天工業中的應用做出了貢獻入選。
David Huang
David Huang教授是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凱西眼科研究所副主任兼研究主任,因開發 多維微米級光學成像技術,徹底改變了眼病的診斷和治療入選。
黃學東
黃學東,IEEE/ACM院士,微軟首位華人“全球技術院士”、微軟首席語音科學家、微軟云計算與人工智能事業部認知服務團隊全球技術院士/全球人工智能首席技術官。
他先后獲得湖南大學學士學位,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因在語音和語言技術及產品(包括基于云的智能系統的開發)方面的技術貢獻和領導入選。
Liu, Yaoqi Joe
Liu, Yaoqi Joe是James Hardie Industries公司首席技術官,因對多層聚合物光學薄膜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做出貢獻,并在全球范圍內倡導創新而當選。
羅愛華(Luo, Alan)
羅愛華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集成系統工程系終身教授、輕質材料和制造研究所主任,因在輕質鋁、鎂和鈦材料方面的突破,及其汽車應用的先進制造工藝貢獻入選。
王茜(Qian Jane Wang)
王茜是西北大學機械工程系終身教授,摩擦學家,研究領域包括接觸力學、潤滑、微觀力學和固態電池。因對計算摩擦學在工業應用中的貢獻入選。
徐隆亞(Longya Xu)
徐隆亞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工作了32年。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學高性能電力電子中心的創始人和主任。因航空航天和風力渦輪機的高性能電機和變速驅動做出貢獻入選。
薛捷(Xue, Jie)
薛捷目前在美國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任技術和質量副總裁,因對高可靠性網絡產品開發和制造的工程和引領貢獻入選。
余振華(Douglas C.H. Yu)
余振華為臺積電的副總裁,博士畢業于佐治亞理工學院。在2016年被任命為臺積電副總裁之前,他是集成互連和封裝部門的高級總監。因對先進集成電路互連和微電子封裝技術的貢獻入選。
Zhao, Ji-Cheng (JC)
Zhao, Ji-Cheng (JC) 現為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因對計算合金設計、集成計算材料工程和工業產品中使用的高通量方法的貢獻入選。
黃維(Huang, Wei)
黃維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化學會第三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現任西北工業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科技大學客座教授。2021年7月,連任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因在有機光電子材料和器件領域的創新和領導地位入選。
曾凡鋼(Zeng, Fan-Gang)
曾凡鋼現為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聽力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因更好地治療了聽力損失和耳鳴,并促進工程專業的包容性入選。
參考鏈接:
1月22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省南京市揭曉。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
“細節問題如果不解決好的話,《科普法》的有關條文就可能淪為一紙空文”。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正式施行。近日,在《科普法》施行即將“滿月”之際,中國......
葛墨林在為本科生上課。南開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楊—米爾斯規范場”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及其物......
陳清泉院士:新能源電池壽命問題亟待解決,推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作為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究,致力于推動......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消息,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原兼職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FraserStoddart),于2024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82歲......
為深切緬懷我國石油化工科學家侯祥麟、閔恩澤院士,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12月27日,“讓創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侯祥麟、閔恩澤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及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座談會”成功舉辦,近百位能源化工行業......
回顧2024年,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簡稱“拉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臻算了算,這一年,他在國內外作了20多場報告。每一次作報告前,他都會把“拉索”的最新研究進展加進演示文稿里。“我們2024......
初冬時節,珞珈山青磚黛瓦,疊翠流金。走進武漢大學校園東北角的實驗室,龐大的“薄膜生長缺陷跨時空尺度原位/實時監測與調控實驗裝置”(以下簡稱薄膜生長實驗裝置)正在高速運行。該裝置由“進樣腔”“高真空環形......
捐贈儀式后,何季麟院士給師生帶來“材料人同上一堂愛國主義課”。學校供圖■我取得的獎勵來源于科技,也想把它反哺到科技領域。這些資金很微薄,希望盡微薄之力,獎勵優秀學子,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材料科學事業,......
12月5日,2024第三屆北外灘網絡安全論壇在上海“世界會客廳”舉行。多位院士專家與會,共同探討網絡安全技術的最新進展、分享標桿案例與應用經驗,探索多層次、多維度合作機制,推動構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