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19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NNL)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持續化學反應,在加入海藻后很快就能產出有用的原油。猶他州一家生物燃料公司(Genifuel Corp.)已獲該技術許可,正在用該技術建實驗工廠。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最近出版的《藻類研究》雜志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復制’了自然界用百萬年把水藻轉化為原油的過程,而我們轉化得更多、更快。”PNNL小組研究負責人道格拉斯·埃利奧特說。研究小組保持了水藻高效能優勢,并結合多種方法來降低成本。他們把幾個化學步驟合并到一個可持續反應中,簡化了從水藻到原油的生產過程。用濕水藻代替干水藻參加反應,而當前大部分工藝都要求把水藻曬干。新工藝用的是含水量達80%—90%的藻漿。
在新工藝中,像泥漿似的濕水藻被泵入化學反應器的前端。系統開始運行后,不到一小時就能向外流出原油、水和含磷副產品。再通過傳統工藝提純,就可以把“原藻油”轉變成航空燃料、汽油或柴油。在實驗中,通常超過50%的水藻中的碳轉化為原油能量,有時可高達70%;廢水經過處理,能產出可燃氣體和鉀、氮氣等物質。可燃氣體可以燃燒發電,或凈化后制造壓縮天然氣作汽車燃料;氮磷鉀等可作養料種植更多水藻。“這不僅大大降低成本,而且能從水中提取有用氣體,用剩下的水來種藻,進一步降低成本。”埃利奧特說。
他們還取消了溶劑處理步驟,把全部水藻加入高溫高壓(約350℃、3,000PSI)的水中分離物質,結合一種水熱液化與催化水熱氣化反應,把大部分生物質轉化為液體和氣體燃料。埃利奧特指出,要建造這種高壓系統并非易事,造價較高,這是該技術的一個缺點,但后期節約的成本會超過前期投資。
其他團體也有研究用濕水藻的,但一次只能生產一批,而新反應系統能持續運行。在實驗室,反應器每小時能處理約1.5升藻漿。這雖然不多,但這種持續系統更接近大規模商業化生產。Genifuel公司總裁詹姆斯·奧伊勒也表示:“造出成本能和石油燃料競爭的生物燃料是一個很大挑戰,我們朝著正確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12月1日,由中國船舶集團廣東廣船國際海洋科技研究院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首臺船舶甲醇燃料供給系統完成驗收。甲醇作為船用清潔燃料,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安全性和可獲得性,受到全球航運市場的廣泛青睞。船舶甲醇燃......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523組)汪國雄研究員和高敦峰研究員團隊在一氧化碳(CO)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了通過構建金屬—有機......
記者從中國海油獲悉,3日,我國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在廣州港錨地,成功為全球最大噸級雙燃料超大型油輪提供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服務,標志著我國國際船舶液化天然氣加注產業步入世......
中國首套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研發和生產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熱電聯供系統1日在徐州華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清能源)舉行產品下線儀式。SOFC屬于第三代燃料電池,是一種在高溫下直接......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宋宏偉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DanielM.Neumark團隊、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教授郭華合作,結合慢光電子速度成像光......
2.1立方米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與浙江氫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5千瓦級CO2電解及其可逆一體機樣機近日在浙江寧波下線,該設備每小時可轉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近日,記者從中......
漂浮在劍河上的人造樹葉。圖片來源:VAndrei一片利用陽光生產“燃料”的人造葉子足夠輕巧,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通過一種合成過程模擬植......
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在22日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秋季年會上,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項塑料回收創新方法,它在減少貴金屬釕使用量的同時,提高了對有用產品的轉化率......
盡管氫燃料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然而其發電依賴的催化劑主要由稀有昂貴的金屬鉑組成,這限制了氫燃料的廣泛商業化。據16日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雜志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報告了......
瑞士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水、二氧化碳(CO2)和陽光來生產航空燃料的生產系統,該系統已在野外現場條件下實施。20日發表在《焦耳》雜志上的相關論文稱,這一新設計或將幫助航空業實現碳中和。論文通訊作者、......